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屠呦呦:从北大走出来的诺奖得主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22: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屠呦呦:从北大走出来的诺奖得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海外科学家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

01

北大求学:奠定科研基础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在北京大学的四年学习期间,她系统地掌握了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对植物化学和本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学习经历为她日后从事中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她勤勉敬业,虚心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很快便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02

抗疟使命:开启科研征程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恶性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氯喹等抗疟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疟疾患者死亡率急剧上升。1967年5月23日,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523”办公室),启动了代号为“523”的抗疟药物研发项目。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凭借其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了艰难的科研征程。

03

创新突破: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员,系统地整理了历代医药学文献,结合民间验方与名医献方,耗时3个月整理汇编成包含640余个方药的验方集。在这一过程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记载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古方给了她重要启示。

1971年10月,经过数百次实验,屠呦呦团队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突破。他们采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青蒿,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年11月,团队进一步分离提纯得到了青蒿素这一有效单体。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成员甚至以身试药,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1973年8月,他们在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实验,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显著疗效。

04

荣誉加身:诺贝尔奖的肯定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不仅为她个人带来了至高荣誉,更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一项贡献。我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国科学家的荣耀。”她还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05

结语:科学精神的传承

屠呦呦的成功,离不开她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追求和团队协作精神。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为人类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

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为母校北京大学争得了荣誉,更为中国科学界树立了新的标杆。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学子,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