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情缘:历史同源、文化相通、山水相连
两广情缘:历史同源、文化相通、山水相连
广东与广西,这对历史悠久的兄弟省份,不仅在地理上毗邻,更在历史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渊源。从秦汉时期的南越王国,到唐宋移民潮带来的文化交融,再到珠江流域的经济交流,两广人民在商贸、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无论是广东的早茶文化,还是广西的螺蛳粉,这些共同的生活元素,都体现了“两广一家”的深厚情谊。
千年交融,同根同源
两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下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揭阳等地。三国时期,孙吴将统领南方各郡的交州一分为二,史称“交广分治”,大体以今广西合浦县为界,以西仍为交州,以东为广州,广州自此得名。但这时的广州是行政区,辖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后扩大到十个郡,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大部分区域,构成今广府文化区域的大体轮廓。
到了唐宋时期,两广地区的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唐高祖年间设广州都督府,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府”即广州都督府的简称。都督府原为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后逐渐转向地方常设行政组织,级别高于州。当时的广府,版图确实很大,管辖“广、韶、端、康、封、冈、新、药、泷、窦、义、雷、循、潮十四州”。今天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广西地区均是广府辖地。
文化交融,语言相通
在南北交往中,岭南越人与中原移民长期共处、融合,形成一个民系。他们以粤语为母语,被称为广府人。广府人与潮汕人、客家人一起,构成广东最主要的三大民系。广府人集中于广东中部、西南、北部以及广西东南部。千百年来,广府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广府文化,辐射至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粤语作为广府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是岭南和海外广府人共同的母语,还承载着广府地区丰富的文化艺术。粤语的声调独特,与粤曲、粤剧的旋律配合巧妙。
粤语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古老。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粤语始于秦汉,定型于唐宋,发展于明清。粤语又称“广府话”“白话”。外省人称它为“广东话”,外国人还称其为“唐话”。现代粤语是在古代百越族语言的基础上,长期吸收中原汉语而成,通行于珠三角、香港、澳门以及粤西、粤北、广西南部,并流行于海外广府籍华侨社区。
饮食文化,口味相近
在饮食方面,两广地区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遐迩。广式肠粉、早茶等粤式美食,在广西也十分普遍,甚至在具体的地方也保持了一致性,譬如肠粉会搭配上广西特色的黄皮酱。这种酸、咸、鲜、果香集于一身的果酱,受到两广地区大厨的认可,被广泛适用于餐饮行业。同时,还有其他方面也非常接近,比如逢年过节餐桌上都必定有鸡肉、都爱吃米粉等等。
广西的风味,打翻了“全世界”的醋坛子。酸,是一个听起来就让人不自觉分泌口水的词。可把“酸”置于食物的主位,并不多见。广西,靠着一个“酸”字,在中国的美食版图上抢占了一席之地。酸嘢在广西方言中,泛指一切带酸味的果蔬类酸物,也可以直接叫做酸。酸在广西,已经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酸嘢,最妙在于一切青涩的东西,经过酸的提炼后,把酸涩化解掉了。除了酸味,咸香甜辣层次递进,各种味道峰回路转,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旅游互动,山水相连
冬季的广西一直是很适合避寒的宝藏旅行地,这里的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魅力。桂林的漓江、象鼻山、遇龙河,崇左的德天跨国瀑布、明仕田园,北海的涠洲岛、银滩,都是两广人民共享的旅游胜地。两省区的旅游互动频繁,广东游客喜欢到广西欣赏山水风光,广西游客则热衷于广东的城市生活和海洋风光。
情感纽带,一家亲
“两广一家亲”不仅是对两省历史渊源、文化交融、饮食文化和习俗传统的深刻概括,更是两省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未来的发展中,两省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