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10: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至今,故宫经历了多次火灾与重建,从皇家宫殿转变为公共文化机构,见证了中国600多年的历史变迁。

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朱棣以迁都北京来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的地缘政治格局,一统农耕和游牧经济广大区域,并以天子戍边宣示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此后,紫禁城从明朝 “永乐之治” 肇建,见证了朱棣在位期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设置奴儿干都司,一统东北边疆;派使者出西域,修通川藏驿路,出兵安南,稳定西北和南部边疆;派郑和下西洋,外交天下,迁都大典上数十个国家使臣参加盛典;疏通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编纂《永乐大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设置内阁,成一朝定制。

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历经火灾。大殿落成仅百日,就遭雷击起火,三大殿尽毁。之后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又三次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建。由于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规模上明显缩水,面积大约只有永乐年间的一半。为提高防火性能,大殿两侧以阶梯状的防火墙代替了原来的木廊。

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屡历艰困,惨淡经营,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将大批文物南迁。1949 年初,故宫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幸免于炮火侵袭,顺利被人民解放军接管。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持续拨款,建立库房,继续深入清点藏品,进行了大规模建筑修缮,文物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文物研究和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党和国家更大力征集回购流失的故宫藏品。如今,拥有 186 万件文物藏品的故宫博物院正维修古建筑、举办特展、迁址办公、筹建新馆舍,把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 “请” 出库房供观众观赏。这些年,博物院持续扩大开放区域,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展陈,并通过全网购票、大量增设座椅、设立母婴室等措施提供更好的服务,向更人性化的博物馆迈进。

故宫从明清两代皇宫,变成世界上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2018 年,1754 万人参观了故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以及外国人。故宫也不断推出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如 2020 年是紫禁城建成 600 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 95 周年,故宫博物院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包括 “紫禁城建成 600 年展”、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等。2024 年遗产日,故宫博物院呈现故宫的文化与自然双属性,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公众科普资源。从建成至今,故宫历经 600 多年岁月洗礼,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北京故宫的建造背景

北京故宫的建造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第四子朱棣分封在北平做藩王。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意欲削藩,次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靖国难” 为口号,举兵南下发动 “靖难之役”。四年后攻下帝都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此时朱棣的三个哥哥都已离世,朱棣顺理成章继承皇位。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 “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朱棣应允,随后改北平为北京,大力提升北京实力与地位。永乐四年,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开始兴建北京皇宫,历时 14 年,至永乐十八年建成。北京故宫的建造体现了朱棣巩固统治、彰显皇权的决心。其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充分借鉴了南京皇宫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但规模更加宏大,布局更加严谨。在建造过程中,从全国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展现了明朝当时的强盛国力。

北京故宫历经的火灾及重建

北京故宫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历经了艰难的重建历程。故宫落成不久,便遇到雷击引发火灾,三大殿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被焚毁。此后,在嘉靖三十六年、万历二十五年、康熙十八年又多次发生火灾,三大殿区域多次被烧毁。尤其是太和殿,经历了四次毁于火灾的命运。前面三次重建都发生在明朝,且都是毁于火灾。第一次是在永乐十九年,到了永乐帝的曾孙明英宗正统五年才兴工重建;第二次火灾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三十年重建,更名为皇极殿;第三次火灾在万历二十五年,由于国力衰微,28 年后的天启五年才开始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康熙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是因为这座太和殿是康熙时期我们多民族国家统一历程的见证。每次火灾后,重建工程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方面,要清理火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比如嘉靖三十六年的火灾后,打扫火场动用了 3 万军士服役。另一方面,重建时要恢复原方案也十分困难。三大殿自正统重建后的 100 多年里再未动过,大火一烧,谁也不知个中如何构造。后来还是木匠徐杲 “意料量比”,即根据大殿构造的基本原理,再对比火灾后的遗材估计推算,总算复原了原图纸。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与发展

1924 年 11 月,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不到一年的时间,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成立时,故宫博物院的牌匾是由李煜瀛首书的,匾上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字。但现在看到的这五个字不是李煜瀛先生亲笔,而是 1971 年由郭沫若先生写的。从 1925 年到 2024 年,故宫博物院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院之一,在 1987 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任院长的努力,开放的面积不断扩大,故宫在国内和世界上的影响力都不断增加,展览越办越好。故宫博物院到现代又有了巨大的发展 —— 数字化。开放的面积不断扩大,举办的特展越来越多,迁址办公、筹建新馆舍等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我们也非常希望故宫博物院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幸免于炮火侵袭,顺利被人民解放军接管。数月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持续拨款,建立库房,继续深入清点藏品,进行了大规模建筑修缮,文物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文物研究和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党和国家更大力征集回购流失的故宫藏品。拥有 186 万件文物藏品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正维修古建筑、举办特展、迁址办公、筹建新馆舍,把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 “请” 出库房供观众观赏。展览也更加 “亲民”,策展非常注意选题与普通参观者有共鸣,慎用生僻字,展览介绍的字体要大,还配备免费语音导览器,扫二维码提供多媒体介绍。这些年,博物院持续扩大开放区域,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展陈,并通过全网购票、大量增设座椅、设立母婴室等措施提供更好的服务,向更人性化的博物馆迈进。

故宫如何成为世界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

故宫成为世界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伴随我国高铁越修越广,以及自驾游越来越普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观众借着周末来参观的比例越来越高,人数也占了观众中的较大比例。2009 年,故宫博物院年度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 1000 万,之后每年参观人数都以百万计持续增长。2012 年度突破 1500 万,2016 年突破 1600 万,到去年首次突破 1700 万,不断刷新年度参观人数的纪录,当之无愧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比如实行每日限流 8 万人次的措施,实现了 “削峰填谷” 的预期效果,达到现在的旺季不挤、淡季不淡。同时,扩大开放面积、提升院内展览数量和质量,让一些曾经深藏不露的宫殿和文物与观众见面。此外,故宫博物院还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在 2016 年推出新版中文官网,与英文网站、青少网站形成了官方网站群。结合每日故宫等多款 APP 与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相映发展,吸引众多网民的目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举办故宫上元灯会、“我在故宫过大年” 等活动,不断拉近故宫和网民的距离。发力文创,推出一系列深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北京故宫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化。从建造背景来看,它是朱棣巩固统治、彰显皇权的象征,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展现了明朝的强盛国力。在历经多次火灾及重建的过程中,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坚韧。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标志着故宫从皇家宫殿转变为公共文化机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修缮、扩大开放、提升服务,成为更人性化的博物馆。而故宫成为世界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得益于交通的发展、自身的不断努力以及积极适应时代潮流等多方面因素。北京故宫的历史变化,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变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