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亮程《柴禾》:一捆柴禾里的家国情怀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54: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亮程《柴禾》:一捆柴禾里的家国情怀

“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是刘亮程在《柴禾》开篇的第一句话,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柴禾”这一意象的核心寓意。在新疆农村的广阔天地间,一垛垛柴禾不仅是取暖的燃料,更凝结着一个家庭的辛劳与希望。

01

柴禾与家力的象征

在《柴禾》中,柴禾首先被赋予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它不仅是冬天取暖的必需品,更是家庭经济状况的直观体现。文章写道:“一个勤快的人,一个勤快的家庭,总是有柴的。”在那个年代,柴禾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能否安然度过寒冬,因此,柴垛的大小成为衡量家力的重要标准。

这种对柴禾的描写,与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对“麦垛”的描写遥相呼应。在《一个人的村庄》中,麦垛象征着丰收和富足,而在这里,柴垛则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希望。这种通过自然物象来展现人类生活的手法,正是刘亮程作品的一大特色。

02

柴禾的生命隐喻

然而,“柴禾”这一意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承载着更深层的生命寓意。文章中写道:“柴禾在墙根呆得久了,会被一些虫子吃掉。虫子吃了柴禾,又钻进墙缝里,把粪便拉出来,墙就被虫子们用粪便一点一点地吃空了。”这段描写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柴禾从青绿到朽去的过程,恰如生命的轮回,从生机勃勃到最终归于尘土。这种自然规律的呈现,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特别是在200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柴禾作为传统取暖方式的代表,其命运也映射出整个农村社会的变迁。这种通过具体物象来展现时代变迁的手法,体现了刘亮程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03

柴禾的文化反思

更进一步,“柴禾”还承载着文化层面的思考。在文章的结尾,刘亮程写道:“我们没有看见,我们只看见柴禾朽了,烂了,被风吹走。我们没有看见风吹走柴禾后,把多少尘土卷到了天空。”这句话充满了哲理性,暗示着人类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然的消逝和文化的流失。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刘亮程在《虚土》中对“虚土”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虚土》中,虚土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而在《柴禾》中,朽去的柴禾则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流失。这种通过自然意象来探讨文化命题的手法,展现了刘亮程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柴禾》中的“柴禾”意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实物描写,更是一个承载着多重寓意的文学符号。它既是家力的象征,又是生命的隐喻,更是文化反思的载体。通过这个意象,刘亮程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忧虑。这种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使得《柴禾》成为当代散文中的一篇佳作,也使得“柴禾”这一意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