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你不可不知的海鲜新宠!
罗氏沼虾,你不可不知的海鲜新宠!
罗氏沼虾,又称马来大虾,是长臂虾科沼虾属的一种大型淡水虾,被誉为“淡水虾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罗氏沼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主要品种及其经济和科研价值。
罗氏沼虾概述
罗氏沼虾(学名: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称为马来大虾、大长臂虾、淡水大虾,有“淡水虾王”之称。罗氏沼虾体肥大,是沼虾类中最大的一种。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大部分,体表被几丁质壳包裹,头胸部粗大,腹部自前往后逐渐变小,末端尖细。体色一般呈青褐色,间有棕黄色斑纹。
一般情况下,相同日龄的雄性成虾个体大于雌性,雄性个体体长约为40厘米,重600克;雌性个体体长约为25厘米,重200克。性成熟的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发达粗壮,长度为雌虾的1.5~1.7倍,大多数呈蔚蓝色;雌虾的第二步足比较细短,呈灰蓝色。
罗氏沼虾自然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的咸淡水水域中,后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移养繁殖。中国天然水域中没有分布,于70年代自日本引进,主要在南方1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罗氏沼虾为热带和亚热带的虾类,对水温、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变化敏感。该物种营底栖生活,杂食性,昼伏夜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栖息习性有所不同,一定盐度的咸淡水环境是罗氏沼虾幼体发育阶段所必需的,健康的幼体喜集群生活且趋光性较强,变态成仔虾后,生活于淡水中,至成虾。
2012年,罗氏沼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罗氏沼虾食性广、病害少、易生存,是良好的养殖品种。在烹饪方面,罗氏沼虾的鲜美肉质使其成为制作红焖大虾、红烧大虾、琵琶大虾等美味佳肴的上乘食材。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罗氏沼虾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虾类,一般情况下,相同日龄的雄性个体普遍大于雌性个体。据报道,在东南亚自然水域中捕获的罗氏沼虾雄虾个体最大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600克,雌虾个体体长25厘米,体重可达200克。
罗氏沼虾体表包被几丁质外骨骼,体色一般为淡青蓝色,背部腹节交接处及尾扇分布左右对称的黄色斑点。其体色也会随着其栖息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当水域的透明度较高时,体色就会相对较淡;反之,如果水域的透明度较低,体色就会相对较深。罗氏沼虾全身由20个体节组成,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尤为粗壮,而腹部则从前往后逐渐变得小,末端尖细。
头胸部
罗氏沼虾头胸部由头部5节(胚胎发育期为6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在头胸甲的正前方,有一个向前突出并向上弯曲的尖锐额角,其上下边缘都排列着整齐的锯齿状额角齿。额角下方两侧则是一对具有柄的复眼,其下方则是两对触角。在头胸部的下侧,有5对步足,其中第一、第二对步足的形状为鳌状,末端形成钳状。雄性虾的第二对步足特别粗壮,颜色鲜艳,长度超过体长;而雌性虾的第二对步足则相对较短。此外,雄性虾的第五步足基部内侧各有一个生殖孔,而雌性虾的第三步足基部内侧也各有一个生殖孔。
全身共有两对触角,3对颚,3对颚足,5稍对步足,5对游泳,1对尾扇。前2对附肢的主要作用为嗅觉和触觉;前3对附肢与大颚、第一小颚和第二小颚共同组成口器官;第一和第二对步足为摄食和防御工具;其余附肢均为游泳器官。
腹部
罗氏沼虾的腹甲由腹部的甲壳构成,共有六节,分别覆盖在六个腹节上。其中,第一和第三腹甲被第二腹节的腹甲所覆盖。头胸部与腹部之间,以及各个腹节之间,都通过一层薄而柔韧的膜连接,使得各个体节都能自由活动。在腹部下方,生长着6对附肢,其中靠近头胸甲的5对是罗氏沼虾的游泳足,形状扁平,具有滑动水的功能;而最后一对腹肢则是尾扇的组成部分。在雄性虾的第二腹节处,有一个点状的凸起,这是雄性特有的附肢,而雌性虾则没有这个特征。
内部特征
罗氏沼虾的心脏、肝脏、性腺、胃、鳃等重要器官集中在头胸部;腹部肌肉发达,其中有肠道通过。
主要品种
这里主要介绍“南太湖2号”、“数丰1号”这2个较优良的罗氏沼虾养殖品种。
南太湖2号
“南太湖2号”罗氏沼虾是中国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2006年起,以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和广西养殖群体为基础,采用先进的BLUP育种技术,经过连续四年的家系选育工作。到2009年,他们成功培育出了首个经过中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严格审定通过的罗氏沼虾新品种——“南太湖2号”(品种登记号:GS-01-001-2009)。经过遗传改良后,该品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有了显著提升,与市场上的普通苗种相比,其生长速度提高了36.87%,成活率也提高了7.76%。
数丰1号
“数丰1号”罗氏沼虾的培育过程始于2015年,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的养殖群体中精心挑选了134尾亲虾。随后,在2016年,又从泰国群体中挑选了20尾优质的抱卵雌虾,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在培育过程中,以体重作为核心目标性状,运用先进的家系选育技术,经过连续四代的精心选育,最终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种“数丰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6-2023)。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罗氏沼虾食性广、病害少、易生存,是良好的养殖品种。其体形较大、肉味鲜美、生长快、营养好,可以作为鲜活虾类出售,经济价值较高。
食用价值
罗氏沼虾的肉质营养丰富,每百克含有高达20.6克的蛋白质以及0.7克的脂肪,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高蛋白质的营养水产品。当罗氏沼虾成熟时,其头胸甲部位充满了生殖腺,味道独特鲜美,具有近似于蟹黄的特殊鲜美之味。在烹饪方面,罗氏沼虾的鲜美肉质使其成为制作红焖大虾、红烧大虾、琵琶大虾、油爆大虾以及香辣虾等美味佳肴的上乘食材。
科研价值
罗氏沼虾养殖规模大,科研人员基于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通过干扰虾类的性别决定基因DMRT1,成功研发出全雄罗氏沼虾苗种培育技术,使得公虾展现出“假雌虾”的特征(即外观似雌虾,但基因型仍为雄性),这一突破有力推动了罗氏沼虾生物育种技术产业的进步。
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技术进一步探索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成功识别了与胚胎发育紧密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揭示了这些基因的主要富集功能和途径,为罗氏沼虾胚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转录组信息资源。
此外,还有研究团队通过定位罗氏沼虾原肌球蛋白的mRNA,设计了特定的引物,并通过反转录技术克隆出目标基因片段。他们成功诱导并表达了这一片段,对罗氏沼虾的变应原进行了表达、鉴定及纯化,最终获得了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罗氏沼虾原肌球蛋白。这一成果为罗氏沼虾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