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董大》背后的感人故事
高适《别董大》背后的感人故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董庭兰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墨客之间的精神风貌。
相识相知
公元747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的一间简陋客栈里,两位失意的文人相遇了。一位是年近半百、科举不第的诗人高适;另一位则是琴艺超群、却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琴师董庭兰。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发现彼此不仅情趣相投,更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董庭兰,原名董庭兰,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他是唐代著名的琴师和音乐家,擅长弹琴和吹奏西域乐器篳篥。相传董大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以东汉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为主题的琴曲《胡笳》,留下了《大胡笳》和《小胡笳》两首代表作,被元稹赞美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唐代诗人李颀曾写《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诗中生动又详尽描述了董大的出色琴技,可引证高适此诗所说“天下无人不识君”并非虚言。
高适,这位来自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诗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曾在燕赵投军,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直到四十六岁时,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下,才中道科,被任命为封丘尉。然而,官场的繁琐事务让他倍感压抑,他渴望的是一番真正的事业。
创作背景
天宝六年(747年)的冬天,宰相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两人在睢阳相会,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高适挥笔写下这首《别董大》。北方的冬季,实在寒冷难耐。特别是黄昏时分,落日奄奄,失去了耀眼的光芒,漫天的白云转眼变得昏暗无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昏地暗,仿佛世界末日。一群大雁仍顶着猛烈的北风,艰难地往南飞翔,发出凄凉的叫声。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适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了北方冬日的萧瑟景象,也暗示了两人处境的艰难。但高适并没有停留在离愁别绪中,他笔锋一转,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朋友。这不仅是对董庭兰才华的认可,更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
超越离愁
《别董大》之所以能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就在于它超越了一般的离愁别绪。高适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沉浸在悲伤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离别。他深知董庭兰的才华,相信即使分别,董庭兰也能在 elsewhere 找到知音。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时期文人墨客的典型风貌。在那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文人们虽然也会遭遇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高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别董大》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它超越了一般的离愁别绪,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记录了高适与董庭兰的友谊,更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