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冷知识|野生大熊猫的“熊口普查”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野生大熊猫的“熊口普查”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已开展了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这些调查不仅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变化,还推动了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本文将带你了解这四次重要的“熊口普查”。
第一次野外调查(1974年至1977年)
1974年,大熊猫专家胡锦矗牵头,组建了一支规模约30人的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队,开启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活动,同时这也开创了全球范围内野生大熊猫调查的先河。当时,调查研究队采用生物种群横线密度估计方法,经过长达四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生活着约2459只野生大熊猫。同时,通过此次调查,调查研究队还初步掌握了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对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野外调查(1985年至1988年)
1985年至1988年,我国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调查研究队采用了拉网式路线调查方法,并根据采集到的野生大熊猫的粪便样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共统计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1114只。此外,调查研究队还对其栖息地范围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覆盖总面积达1.39万平方千米。
第三次野外调查(1999年至2003年)
1999年至2003年,我国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此次调查,调查研究队共采集到约3800个大熊猫粪便样本,并采用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1596只,这一数据相较于之前的统计有了显著的增长。此外,此次调查还发现,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覆盖总面积扩大到了2.3万平方千米,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第四次野外调查(2011年至2014年)
2011年至2014年,我国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开展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与第三次调查保持一致,第四次调查同样采用了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分析法。2015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为1864只。与此同时,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也稳步上升,达到了375只。此外,此次调查还揭示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现状: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总覆盖面积达到2.58万平方千米,而其潜在栖息地规模达到91万平方千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野外调查在方法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首次引入了DNA检测技术。DNA检测技术不仅使研究团队对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有了深入的认识,也为大熊猫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同时,调查研究队还充分利用遥感卫星,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评估,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随着各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得到妥善的保护,为“国宝”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家园。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野化培训、野外引种等创新性措施,促进了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和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提高,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据来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