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秘籍:防工程款拖欠
合同管理秘籍:防工程款拖欠
在建筑行业,工程款拖欠一直是困扰施工单位的难题。据统计,我国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而其中大部分是工程款拖欠。如何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和法律手段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每个建筑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合同签订:把好第一道关口
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石,一份完善的合同可以有效预防工程款拖欠。以下是几个关键条款的设置要点:
1. 工程款支付条款
支付方式:可以采用固定价格、可调价格或成本加酬金等方式。建议选择固定价格合同,但需明确风险范围,如材料价格波动等。
支付节点:应明确各阶段的付款比例和条件。例如,可以按月度形象进度或关键节点(如正负零、封顶等)支付。
支付时间:明确付款期限,避免模糊表述。例如,“发包人应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的进度款申请后14天内完成审核并支付”。
2. 工期和延误条款
工期顺延:明确工期顺延的条件和程序,如因设计变更、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延误。
违约责任:设定合理的违约金比例,但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合同履行。
3. 工程变更条款
变更程序:明确变更指令的审批流程和时限。
价款调整:约定变更后的价款计算方法,避免事后争议。
4. 竣工结算条款
结算时限:明确竣工结算的提交和审核时限,例如“承包人应在竣工验收合格后28天内提交结算资料,发包人应在收到资料后56天内完成审核”。
逾期责任:约定逾期审核的后果,如“发包人逾期未完成审核的,视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结算资料”。
合同履行:风险控制是关键
合同签订后,关键在于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1. 工程签证管理
及时签证:对于合同外的工程量或费用,应及时办理签证手续,避免事后补签。
签证内容:应详细记录变更原因、工程量、单价等关键信息,避免模糊表述。
2. 工程款催收
定期对账:与发包人定期核对工程款支付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催收函:对于逾期未付的款项,应及时发出催收函,并保留相关证据。
3. 索赔管理
索赔意识:遇到合同约定的索赔事件(如工期延误、设计变更等),应及时提出索赔。
索赔资料: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往来函件、会议纪要、现场照片等。
法律救济:维护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拖欠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手段:
1. 协商与调解
在正式进入法律程序前,可以尝试与发包人进行协商或通过第三方调解。这有助于维护双方关系,降低解决成本。
2. 诉讼或仲裁
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证据准备:充分准备合同、签证、往来函件等证据材料。
优先受偿权:根据《民法典》第807条,承包人可以在合理期限内催告发包人支付价款,逾期未付时,可通过折价或拍卖工程的方式优先受偿。
利息与违约金:在诉讼中要求对方支付拖欠款项及相应利息,并按合同约定追讨违约金。
3. 财产保全
为防止对方转移资产,在诉讼过程中可申请财产保全措施。
案例分析: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某建筑企业承接了一项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合同金额5亿元。在合同签订时,企业严格把控关键条款,特别是工程款支付条款,明确约定了各阶段的付款比例和时限。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签证和索赔制度,对于合同外的工程量及时办理签证手续。
然而,在项目接近尾声时,发包方开始拖延支付工程款。企业立即启动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由于合同条款明确,证据充分,最终法院判决发包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及相应利息,企业成功挽回了损失。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完善的合同条款和严格的履行管理,即使在发生拖欠时,也能通过法律手段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工程款拖欠是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和法律手段,可以大大降低这一风险。建筑企业应重视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