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黑科技:从3D打印到智能机器人
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黑科技:从3D打印到智能机器人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一场特殊的肺移植手术正在进行。患者是一位体重仅有60斤的慢阻肺终末期患者,生命垂危。在医院党委书记陈昶的带领下,手术团队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这场救命手术。
这仅仅是上海市肺科医院众多高难度手术中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肺移植的单位之一,这里每年要完成50多例肺移植手术,占上海80%以上的手术量。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的肺移植患者生存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从“4个孔到单孔”的突破
在肺科医院,最引以为傲的创新之一是“从4个孔到单孔”的突破。传统微创手术需要4个切口,而肺科医院将这一数字减少到1个,不仅保持了相同的治疗效果,还显著降低了术后疼痛。
这一创新背后是医院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从2003年成功开展第一例肺移植手术以来,肺科医院就一直在突破自我。陈昶领衔成立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国内首个肺移植专病数据库,改进并完善肺移植相关技术规范。近十年来,医院已完成281台肺移植手术,位居上海第一,全国领先。
3D打印导航:让手术更精准
在肺科医院,3D打印技术正在为手术插上科技翅膀。医院研发的3D打印肺部穿刺定位个性化导航模板,可以同时定位多个结节,为手术创造了极大便利。
这一创新项目共申请了50余项专利,其中核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项(包括1项美国专利),产出SCI论文30余篇。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让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医生操作时间减少,患者受到的CT辐射剂量也随之降低。
智能机器人:让穿刺更安全
在肺科医院,一台智能机器人正在改变传统的穿刺手术方式。这台基于光学跟踪技术的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可以“一站式”实现图像分割、路径规划、模型空间配准及自动化穿刺。
这一创新源于医生对患者痛苦的深切体察。肺科医院胸外科医生赵德平发现,传统穿刺手术需要患者多次接受CT辐射,且对医生经验要求极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与上海交大研发团队合作,最终开发出这台智能机器人。
经过不断优化,如今这台机器人的穿刺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与肺科医院医生的水平相当。更重要的是,它让患者免受多次辐射之苦,降低了手术风险。
科技创新,永不止步
在肺科医院,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医院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更积极通过医工交叉合作解决问题。从肺移植到3D打印,从智能机器人到单孔手术,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医生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目前,医院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们正在研究将猪的器官移植给人类的可能性,虽然这仍处于科学研究阶段,但一旦成功,将为等待肺源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科技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正如陈昶所说:“在肺科医院,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正是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精神,让这所百年医院始终站在医疗技术的前沿,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