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蟾酥入食,小心中毒!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16: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蟾酥入食,小心中毒!

2024年3月,重庆一男子因食用油炸蟾蜍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经诊断为蟾蜍中毒,幸亏治疗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蟾酥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虽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其毒性也不容忽视。

01

蟾酥的药用价值与毒性特征

蟾酥是源自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其采集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通常在夏、秋季节,人们会捕捉蟾蜍,洗净后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这些浆液经过炮制处理后便成为我们所说的蟾酥。蟾酥的外观呈黄棕色至红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质地细腻而具粘性,闻之略带腥气,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

蟾酥入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药中,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功效。自古以来,它便是治疗痈疽、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等病症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发现蟾酥中的蟾蜍二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够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蟾蜍二烯羟酸内酯有洋地黄样作用,它具有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血管收缩和利钠素等功效。为癌症治疗、心血管疾病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蟾酥的毒性也不容忽视。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蟾毒内酯类、蟾毒色胺类、甾醇类、多糖类及其他化合物。蟾蜍二烯酸内酯类化合物是蟾酥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心作用即类洋地黄作用,小剂量时强心,大剂量时有明显的心脏毒性。正如自然界中许多鲜艳的花朵往往伴随着剧毒,蟾酥的毒性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02

蟾酥中毒的症状与处理

蟾酥中毒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洋地黄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冰冷等。严重时,作用成分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损害心肌,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心率减慢、节律不整、房室传导阻滞、异位节律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最后心脏停搏,脑缺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常在乡村的水边田间可以看到蟾蜍的身影,因此常有市民因为捕食蟾蜍发生中毒的事件发生。事实上,长相不出众的蟾蜍不仅被收录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生产出的蟾酥也被录入《毒麻保护类中药材名单》,与砒霜、水银等药品同属毒麻保护类中药品种之一。相关法律人士指出,违规逮捕蟾蜍并刮取其蟾酥获利的行为,不仅破坏生态平衡,更涉嫌踩踏多条法律红线。

03

如何安全使用蟾酥

蟾酥的毒性成分不仅存在于腮腺和皮肤腺,还可能存在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中。其次,蟾酥非常耐热,高温下不易分解失活。所以即便是处理干净,且经高温烹饪,也不能完全避免中毒的情况发生。

盲目实践偏方不可取,不要轻信蟾蜍可治各种顽疾的传言,更不能自行将蟾蜍当“药”进食,生病要去正规医院规范诊治。需要使用蟾酥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剂量,遵循医嘱服用。同时,要警惕市场上一些未经批准的人工饲养蟾蜍提取物,这些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隐患。

04

法律法规与保护意识

蟾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无论是个人食用还是以经营形式收费食用蟾蜍,均属于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拒食野生动物,树立健康文明的饮食观念;爱护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