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侵?汉语中已经掺杂海量日语,可怕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
文化入侵?汉语中已经掺杂海量日语,可怕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
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急需新思想、新概念的时期。从那时起,大量日语词汇开始进入汉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也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概念。然而,这种语言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入侵,也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自然演变。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具体词汇、影响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历史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此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走在了现代化的道路上。从1898年到1908年的十年间,被称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里,中国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日本明治维新
大批留学生奔赴日本,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日本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同时,国内也开始大量翻译日本的书籍和教科书。在这个时期,梁启超的作用特别重要。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开始积极引进日语借词。他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开始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虽然当时的梁启超并不懂日语,但由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他居然能看懂个大概。
《清议报》通过翻译这些小说,引入了大量新概念和新词汇。这些词汇很多都是日本人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的,比如“哲学”(philosophy)和“美学”(aesthetics)。这些词汇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概念。
然而,这种做法也有人提出质疑。比如,严复就坚持自己创造新词,而不愿意直接使用日语借词。尽管如此,日语借词还是大量进入了汉语,并在我们的语言中扎下了根。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语言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思想的变革。当一个民族急需新的思想和概念时,语言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有时候会来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人们都没有察觉。
日语词汇在我国的汉语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那么,到底有哪些词是从日语借来的呢?答案可能会让人惊讶。据统计,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和术语约70%来自日语。具体到例子,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经济”、“政治”、“革命”、“哲学”、“科学”、“服务”、“组织”等词,都是从日语借来的。
“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的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场合”、“方案”、“环境”、“理想”、“社会”等词,都来自日语。甚至连“爱情”这个词,最早也是从日语借来的。在学术领域,“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名称,都是日语借词。不仅如此,很多学术术语也来自日语,比如“主观”、“客观”、“抽象”、“具体”等,都是日本学者为了翻译西方哲学概念而创造的。
在商业领域,日语借词的影响同样深远。“企业”、“股份”、“预算”、“利润”、“银行”等词,都是从日语借来的。更有趣的是,一些看似很“中国”的词,其实也是从日语借来的。比如“国语”、“国文”、“国民”等,这些词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被创造出来,后来又传入中国,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
为什么日语借词能在汉语中如此广泛地使用呢?首先,这与日语的特点有关,日语大量使用汉字,这使得日语借词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其次,这些词多数是表达新概念的新词,它们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满足了人们表达新事物、新思想的需求。此外,这些词往往简洁明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语借词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在进入汉语后,很多词的含义和用法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被中国化。
这算是文化入侵吗
当大量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时,确实可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影响。比如,英语的主谓宾结构强调行为的主体,而汉语的主题—评论结构则更注重整体关系。因此,当大量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时,确实可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影响。
文化入侵
那么,这算不算文化入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入侵。文化入侵通常有两个显著特征:强制性和破坏性。强制性指的是,入侵文化是被强加的,接受方没有选择的余地。破坏性则指,入侵文化会严重损害本土文化,甚至导致本土文化消亡。比如,在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禁止当地人使用母语,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入侵。
那么,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过程符合这两个特征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的校对看,引入日语词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主选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急需新思想、新概念的时期,而日语词汇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没有人强迫中国人使用这些词,相反,是中国人主动学习和引入的。
其次,这种语言交流是双向的。早在唐朝,日本就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汉字和词汇。到了近代,中国又从日本借鉴了很多词汇,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更像是文化互鉴,而非文化入侵。此外,日语词汇的引入并没有破坏汉语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相反,它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比如,“哲学”、“美学”这样的词,为中国引入了全新的学科概念,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日语词汇的引入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如果没有“哲学”、“美学”、“心理学”这些词,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表达这些学科概念?这些词的引入,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而且,日语词汇的引入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比如,它推动了汉语从“一字一义”向“多字组合”的转变,像“经济”、“政治”这样的双音节词,让汉语的表达变得更加简洁和精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更重要的是,日语词汇的引入推动了汉语从文白分离到文白统一的转变。在此之前,中国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异很大。日语词汇的引入,为书面语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书面语和口语逐渐接近,最终实现了文白统一。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日语词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语言基础。这些词不仅带来了新的概念,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它们成为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日语词汇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它可能导致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偏差。因为这些词最初是日本人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的,难免会带有日本人的理解和解释。当我们直接借用这些词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接受了日本人的理解方式。
明治维新
其次,这种借用也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日本。很多西方概念,我们是通过日语的翻译来理解的,这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或偏差。更深层次的影响是,这些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们背后的思维模式。
比如,“个人主义”这个词在日语中是中性词,但在中文里却往往带有贬义,这种微妙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态度。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认识到,语言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哪种语言是纯粹的,都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选择地吸收,有创造性地使用。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词的研究和理解,了解它们的来源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避免误解和偏差。最后,我们还应该鼓励创造新词。在借鉴外来词的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汉语的创造力,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思想。
明治维新
回顾整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新事物时的开放态度,也展示了汉语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个过程带来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这个现象。既要承认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性,努力创造更符合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保持语言纯洁性的同时,也要让它与时俱进,成为表达新思想、新概念的有力工具。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