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作诗过万首,看似平平无奇的《静夜思》凭什么流传至今?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7: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作诗过万首,看似平平无奇的《静夜思》凭什么流传至今?

满天星辰,单独来看,哪怕最渺小的那颗,也熠熠夺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概十之八九中国人的诗歌启蒙,都是从李白这首《静夜思》开始的。

甚至许多歪果仁儿学中文没多久,这首诗也属于必会项。

但从前我只知道,这四句没有多么高深莫测的典故,也没有多么深邃强烈的情感,

仿佛只是一个离家远游的异乡人,在深夜emo时,脱口而出的闲话:

秋日皎洁的月光,像白霜一样洒满床前(也有说是窗前,或者井边)。

抬头正望见一轮明月挂在天边,低头却忍不住开始思念家乡。

甚至一度认为,要不是顶着李白“诗仙”的盛名光环,

这么平平无奇的四句大白话,在诗歌如漫天繁星般的盛唐,哪会有它的一席之地?!

然而,今天重新查了资料,重新以初学者的眼光看待这首小诗,才发现,

嚯!原来这首看似平平无奇的《静夜思》,远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

版本争议

首先就是版本争议:

目前有古籍可查的最早版本,也可能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版本,出自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

和我们现在熟知的四句诗不同: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如果遵照这个版本,《静夜思》描绘的场景就完全不同了:

“床前”更有可能是古代院中的小马扎,或者古代水井边,

结合后面的“山月”,大概当时的李白就不是我们以为的坐在睡觉用的床前,而是秋夜无眠时披衣行至院中。

到了明·赵宦光和黄习远整理删补《唐人万首绝句》时,《静夜思》的第三句变成了“举头望明月”,第一句没变;

而后清·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时,第一句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第三句没变;

直到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把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改了,才是我们如今熟悉的版本。

但清康熙钦定、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以及日本很多研究我国唐诗唐文学的学者,都还沿用的是宋人古籍的版本,保留了“看”和“山月”。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那个版本,无论是坐在床前还是立于院中,

李白这首《静夜思》里描绘的秋夜月光凉如霜的景象和异乡人望月思乡的情怀,才是这首诗的“精髓”,

也成为后世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符号”——

月夜、月光,成为寄托乡愁的“信使”,异乡人的“知己”。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姊妹篇《秋夕旅怀》

此外,这首《静夜思》其实还有姊妹篇——《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据记载,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都非常相近。

如果说,《静夜思》语句通俗浅显,思乡之情点到为止,

那么这首《秋夕旅怀》则通篇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把泪洒异乡之悲、思乡断肠之痛道了个彻彻底底。

那年,李白从24岁离开蜀地家乡,一路往北,游历山川,访亲会友,好不自在。

然而两年后到了扬州,眼看已经26岁,自己客居异乡的旅舍,卧病在床,

骤然从呼朋唤友的热闹中抽身而出,独自面对科考无门、干谒无果的仕途困境,

内心的复杂情绪,被秋夜的皎洁月光激发出来,再也无处隐藏,

于是写下了这两首思乡绝句。

而《静夜思》则更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欲说还休”的含蓄留白之美,

被后世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含蓄之美

就像辛弃疾那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叙说换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点到为止、看透不说透的含蓄表达,

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千思万绪,也不见得会一字一句说清道明,

好像说多了矫情,不说嘛,又觉得憋屈。

倒不如像李白的《静夜思》这样,

将千愁万绪都寄托在这皎洁的月光里,留待日后慢慢酿成岁月的余韵,回味悠长。

这大概才是这首《静夜思》能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更深层原因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