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码乱象:从源头治理到消费者维权全链条解析
防伪码乱象:从源头治理到消费者维权全链条解析
防伪码也能造假?消费者频频“中招”
“怎么也想不到,明明宣称是‘正品’,拿到手后防伪码和防伪数字却能造假。”近日,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汽车维保产品,却遭遇了虚假防伪码的困扰。他发现,这款产品不仅防伪标识模糊,数字位置也不对,更令人惊讶的是,扫描防伪二维码后竟然无法跳转到品牌官方公众号,而是显示在一个模拟的查询页面上。
无独有偶,上海消费者彭女士购买的美妆产品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她扫描包装盒上的防伪码后,页面显示“您所购买的产品属于正品”,但当她在该品牌的官方公众号输入防伪编码时,系统却提示“您所输入的防伪编码不是正确的防伪编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假防伪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够看到上千起类似投诉。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产品扫描防伪码或输入防伪数字后,会出现真假不一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困惑,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防伪码造假产业链曝光:几分钱就能定制
这些“有问题”的防伪码和查询网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记者调查发现,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在一些电商平台,以“防伪码”“防伪码定做”等关键词检索,很快就能找到大量提供此项服务的商家。这些商家普遍以“一物一码”“免费设计”“追溯查源”等为卖点,价格更是低至几分钱一枚。
记者联系了多家防伪码制作公司,发现制作流程十分简单。以一家企业为例,起订10000枚防伪码的价格仅为600元,50000枚则为1300元。商家表示,可以同时印制二维码、网址和电话三种查询验证途径,并提供免费的通用版防伪查询网站系统和“400”电话服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制作防伪码的企业并不要求买家提供相关资质。一位商家直言:“我们也都做很多年了,一直都很稳定。最近订单多,货期比较紧。”当被问及是否需要提供相关资质证明时,对方表示:“你不用操心别的,买了就直接用。”
市场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整治防伪码乱象
面对防伪码造假带来的市场混乱,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承接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任务时,必须查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权威机构的检验合格报告、商标持有证明与质量标志认定证明等。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纷纷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例如,东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对集贸市场开展电子秤专项检定工作,共检查商户摊贩400余家,检查检定电子秤635台,其中不合格5台已被没收。
据统计,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超过3500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达44.9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维权困境:假一赔三难落实
尽管有法律法规的支持,消费者在遇到假货时的维权之路仍充满挑战。《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因买到打着正品旗号销售的假货而向商家要求“退一赔三”时,鲜有人如愿获得赔偿。
以张先生为例,他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98个筒灯,花费1596.4元,但经品牌官方渠道查验,这些筒灯均为假冒产品。当他要求商家“退一赔三”时,却遭到对方拒绝。商家仅同意退货退款,但对张先生提供的品牌官方检测结果并未作出正面回复。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在2024年6月1日至20日共计20天监测期内,有关“假冒伪劣”负面信息共21.4万余条,日均1.1万条。而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假冒伪劣”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相关投诉达3万余条,且多数处于“处理中”状态,真正得到解决的案例寥寥无几。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治防伪码乱象
要彻底解决防伪码乱象,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专家建议:
- 加强源头治理,严格审核防伪码制作企业的资质
- 企业应通过行业协会成立质量联盟,推出统一的防伪验证平台
- 对打着“国”字头的防伪查询系统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其合规性
-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保持警惕,多渠道验证商品真伪
- 电商平台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
防伪码的出现本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如今却成为制假售假的工具,这无疑是对市场秩序的严重挑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防伪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