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的药用价值与养生吃法,你知道多少?
竹笋的药用价值与养生吃法,你知道多少?
春末夏初,万物生长,正是竹笋最鲜美的时节。竹笋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被誉为“素食第一品”。它低糖、低脂、高纤维的特性,加上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其成为养生保健的理想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竹笋的药用价值与养生之道。
竹笋的药用价值
竹笋的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就有记载。《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竹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的功效。它适用于浮肿、腹水、脚气足肿、急性肾炎浮肿、喘咳、糖尿病、消渴烦热等多种症候。
竹笋的药用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成分上。竹沥,是新竹去节劈开,在火上烧,两端滴出的汁液,能清热豁痰,主治中风痰壅、肺热咳嗽、热病烦躁等,是痰家的圣药。天竺黄,是竹竿内的分泌液干燥后块状物,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等。
竹笋的养生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竹笋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B、C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竹笋以下养生功效:
清热除烦:竹笋性寒,能清除体内热邪,特别适合夏季食用。它能缓解暑热引起的心烦意乱、失眠等症状,帮助人们恢复平静的情绪和健康的睡眠。
利水明目:竹笋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改善水肿症状。同时,它还能清肝火、明目,对双眼干涩、视力模糊等问题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竹笋中富含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对维护眼睛健康非常有帮助。
开胃健脾:竹笋特有的清香能激发食欲,促进消化。这种清香源于一种白色的含氮物质,与各类食材一起烹煮时,能使菜肴更具美味,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通肠排便:竹笋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能增加肠道水分的储存量,促进胃肠蠕动。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肠内压力,减少粪便粘度,还能使粪便更顺畅地排出,有效治疗便秘。
补充营养:竹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这些营养成分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养生食用方法
竹笋的食用方法多样,既可以作为佳肴烹饪,也可以作为烹饪盛器,还可以水煎或冲泡代茶饮。
清炒竹笋:将竹笋切片后快速翻炒,加入适量盐和蚝油调味,简单又美味。竹笋的清香与肉片的嫩滑搭配,味道相得益彰,营养均衡,十分适合家庭日常享用。
竹笋鲫鱼汤:鲫鱼一条,春笋、姜片、蘑菇、黄酒和食盐适量。鲫鱼身上抹上盐和黄酒腌20分钟,爆香姜片后将鲫鱼两面略煎,加水放入春笋和蘑菇,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起锅后放盐、胡椒粉、葱花即可。这道汤清热化痰,益气养胃。
竹筒饭:将各种食材放入干净的竹筒,放在火上炙烤,当竹筒表层烧焦,竹子两头冒出白气同时发出嗤嗤声时,那就说明烤熟了。打开竹筒,竹子汁的清香与肉的鲜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淳朴的乡野,流连忘返。
淡竹叶茶:淡竹叶作为药食两用的品种,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饮料及食品添加剂中。夏天炎热,暑邪易困扰心神。淡竹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利尿、除烦止渴的功效,对于中暑后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涩痛者,效果更佳。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淡竹叶药材冲泡代茶饮,也可以用新鲜淡竹叶直接冲泡,与灯心草、栀子相配伍,水煎代茶饮用,清热除烦效果尤甚。
注意事项
虽然竹笋营养价值高,但食用时也需留意以下几点:
焯水去草酸:竹笋中含有大量草酸,食用前必须焯水,以去除70%的草酸,否则可能影响钙质吸收,引起过敏反应。
适量食用:竹笋富含粗纤维,不易消化,因此要控制食用量,宜少不宜多。特别是对于有胃肠疾病及肝硬化、尿道结石患者、儿童、过敏体质者,更要谨慎。
特殊人群慎用:淡竹叶及竹叶心偏寒凉,脾胃虚弱者、孕妇、儿童以及老年人要慎用。在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
竹笋,这味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不仅美味可口,更兼具药用与养生价值。在这个春笋飘香的季节,不妨尝试将竹笋融入日常饮食,享受它带来的健康与美味。但请记住,任何食材的养生效果都需建立在合理食用的基础上,过犹不及,唯有适度方能长享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