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动物种类和六分之一的植物种类,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美誉。近年来,保护区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学管理: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修订)》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条例明确,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管共享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保护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目标责任。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宣传贯彻法律法规、组织造林绿化、监督管理林木采伐、防治有害生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职责。
智慧管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建设。通过科技手段,保护区能够更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森林资源,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可持续旅游: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保护区积极探索可持续旅游模式,既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生态保护知识。
保护成效:亚洲象的安居之所
近年来,西双版纳在亚洲象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从多维度入手,为亚洲象打造安全稳定的栖息家园。在栖息地保护方面,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建设修复食物源基地等措施,扩大并优化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减少了人类活动与象群的冲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州根据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和取食习性,积极探索建立亚洲象栖息地食源地修护工作,已修复8000余亩。科研监测工作也同步推进,采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开展亚洲象监测预警,分别在6个乡镇安放红外相机600台、智能广播177套、摄像头21路,共采集到亚洲象影像文件有5750个,对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进行实时跟踪,为科学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保护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