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参拜开封大相国寺,感触皇家寺院的历史文化
游记 | 参拜开封大相国寺,感触皇家寺院的历史文化
大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它不仅是皇家寺院,更是一座文化名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及其文化意义。
大相国寺前世今生
大相国寺,相传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创建寺院,命名为建国寺,后毁于战乱。唐朝武则天长安元年,名僧慧云重建建国寺。
“大相国寺”这名来自,唐睿宗在延和元年(712年)为了纪念自己由相王登基称帝,特地赐名“大相国寺”,并亲自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由此,大相国寺进入了一段兴盛时期,历代皇帝多次巡游相国寺,其地位显赫,成为中州名寺。
唐代,是大相国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华彩乐章。“画圣”吴道子在此画了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塑圣”杨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罗汉像。吴道子的画与杨惠之的雕塑,一直保存到宋代。“画圣”、“塑圣”助力大相国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可惜画像与塑像今皆不存。
北宋时,大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大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院”。
大相国寺地处开封繁华地,曾是北宋全国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是文化娱乐中心。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一节,对相国寺的市场交易有详尽罗列。也记载了大相国寺内的演艺名角不下百人。
当时许多名人雅士如欧阳修、梅尧臣等,也常在此聚会、切磋、交流。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有描绘大相国寺的庄严和壮丽。
大相国寺也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不少国外僧人来到大相国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宋太祖时,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出家为僧,在大相国寺居住多年。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的崔思训带几位画家来到大相国寺,将寺内所有的壁画临摹回国。宋神宗时,日本僧人成寻也曾在此居住。宋徽宗时,徽宗将“大相国寺”匾额赠送给朝鲜使者。另外,每年举办5次“相国寺万姓交易”庙会,使大相国寺成为进行政治、商贸、社交、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大相国寺,在唐宋时期,无论建筑艺术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达到鼎盛。
宋代以后,大相国寺日趋萧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大相国寺被淹,寺内建筑荡然无存。
清朝顺治年间,重新修建大相国寺。经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多次扩建。
民国初年,大相国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冯玉祥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葺。
如今,殿宇巍峨,草木葳蕤,香烟袅袅,钟磬悠悠。相国寺已成为开封著名的文化地标。与白马寺、少林寺、风穴寺称为“中原四大名寺”,是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也是中外游人及十方香客参观游览和朝拜的圣地。
大相国寺建筑布局
我们现看到的大相国寺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所以留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
大相国寺坐北向南,布局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
大相国寺,坐落在开封市老城区,属于繁华闹市。山门面朝热闹的大街,背后是著名的鼓楼夜市,左右两侧是密集的居民区和商铺。“修行何须山水间”,是大相国寺代代相传的法语。
大门
大相国寺山门红墙绿瓦,气派,大门正中匾额“大相国寺”四个大字,由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檐下门联“国泰民安门前龙象来临,佛法利生堂下天人雍集”,说明了大相国寺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大相国寺大门
山门另一面的匾额上题“护国佑民”四字,对联“三摩印证人天欢喜,七宝庄严遍诸吉祥”,表明了大相国寺的爱国爱民情怀。
从喧嚣闹市一脚踏入大相国寺殿式山门,马上进入一个气象清幽的佛教圣地。
钟鼓楼
进穿过山门,就来到第一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钟鼓楼。晨钟暮鼓是我国古代佛教寺院用来报时的定律。
两侧是钟鼓楼。东侧为钟楼,是一座二层的阁楼建筑,上铺绿瓦,楼内供地藏王菩萨。
钟楼
钟楼原建早已毁掉,目前的建筑为1993年,参照民国时期的图片,原样复建而成的。
钟楼里有一口大钟,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十六字铭。据介绍是乾隆皇帝御赐的。
大相国寺的钟楼很有名的,相传在霜天敲钟,可声传百里,故有“相国霜钟”的美誉,在当年北宋,为汴梁八景之一。
鼓楼
西侧为鼓楼,样式与钟楼一样,也是1993年复建的。楼内供奉关圣帝君。
鼓楼南侧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铜像。
天王殿
钟鼓楼的正前方,就是天王殿,是清朝乾隆年间修缮的,正门匾额“天王殿”三个黄色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所写。
天王殿(远景)
殿中供奉着弥勒佛。满面笑容,体态庞大。其楹联云:“腹大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多看几眼,会让你的心情豁然开阔。
弥勒佛坐像两侧站着四大天王:东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代表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
穿过天王殿,再走过一座桥,来到二进院子,院子前立有一个铁质大香炉,称“万年宝鼎”。宝鼎重达5000余千克,上下共6层,暗含了六层意思,分别是:一层天地同流,二层戒香芬郁,三层永镇山门,四层普熏法界,五层香烟缥缈,六层云气升腾。
大雄宝殿(远景)
在宝鼎后面,就是大雄宝殿,也是相国寺主殿。
宝殿气势恢宏,高约13米,周围及月台俱白石栏杆,上镂狮子,刻工精巧。
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东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东西两壁台基供奉的是十八罗汉。
殿内房柱上,悬挂着一副顶天立地的楹联:“汴梁自古繁华,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缘历劫盛。佛法西来微妙,算白马驮经,达摩面壁。东南遥望,金轮辉映万家春”。
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大相国寺的建寺史。“信陵卜宅、天保建寺”是大相国寺寺史的关键点。
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无忌,他招贤纳士,名冠诸侯。历史上“窃符救赵”充分显示了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节操。信陵君死后,他的故宅被改成三义庙,以纪念信陵君和他招纳的贤士侯嬴和朱亥。
到了北齐天保年间,因为文宣帝既信佛又推崇信陵君,他下诏在此地敕建建国寺,文宣帝还铸造了信陵君铜像奉于寺内。
后来建国寺毁于兵火,唐代在原址重建寺院,寺前建公子亭以纪念信陵君。
罗汉殿
过了大雄宝殿,进入三进院子,就是罗汉殿。重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外侧的八角游廊、中间的天井院和中心八角亭三部分组成,俗称八角琉璃殿。
八角琉璃殿
八角琉璃殿(俯拍)
这是大相国寺最有特色的建筑。造型独特,系八角回廊式建筑,别具一格。世所罕见,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一无二。
罗汉堂的基座原本淤埋于地下,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开封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其实施了抬升,在整体不落架的基础上,将建筑升高1.67米,使建筑原貌重现于世人面前。
外侧游廊檐下写“五百罗汉殿”,落款“赵朴初敬书”。
五百罗汉殿
殿内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或坐或卧,或仰头,或俯首,自然,生活化,堪称艺术杰作。
罗汉殿中间有一木结构八角亭,高高耸立,亭内有一尊高6.6米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雕工精巧,鬼斧神工,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八角琉璃殿的千手千眼观音
据记载,它是乾隆年间一位民间匠人耗费58年,用一株完整银杏树雕成。像高3米,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大手6只和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合计1048只眼,俗称千手千眼佛。
八角罗汉殿的八个方向上均悬有匾额,为各知名寺庙所赠与。
藏经阁
藏经楼位于大相国寺的后半部,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面阔五间,两层重檐歇山顶。是大相国寺保存历代佛经的地方。
藏经楼
二层檐下正中悬“藏经楼”篆书匾额,相传为清代书法家孙星衍的墨迹。
一层檐下有三块匾额,明间的匾额为“法轮常转”,东西次间的匾额分别为“法轮五转”和“香光庄严”。
藏经楼作为大相国寺的藏经之所,曾经保存有大量经卷和文物,但连绵不绝的灾祸,让这些经卷和文物大多散失。“相国寺传法手卷八帧”是仅存的硕果,现收藏在开封博物馆。还有一部《乾隆大藏经》藏于楼上。
楼内供奉释迦牟尼佛,是由缅甸白玉做成的,又称缅甸白玉佛,高2米,重2000斤,玉佛眉目清秀,装金着彩,通体洁白。为海外华侨所赠。
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
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内供奉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铜像及大师生平事迹图片展览。(空海法师塑像在白马寺见过,没想到会在大相国寺再见一次),为1992年日本友人捐资铸造。
资圣阁
藏经楼背后是资圣阁。据介绍,重建的贤圣阁为明五层暗七层,将高达58米。
"资圣阁"是宋真宗皇帝亲自命名,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楼阁。
历史上,资圣阁的盛景让众多文人墨客留恋不已。“资圣熏风”曾为“汴京八景”之一。
写在最后
大相国寺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一座皇家寺院,也是一座文化名寺。
大相国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传承不绝的佛教文化,更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宗教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壮观的建筑,更是中原地区佛教信众心灵的寄托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这充满人文和文化气息的名胜古迹之地,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传承,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