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追寻近代上海民生文化底蕴——上海天同文化周边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43: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追寻近代上海民生文化底蕴——上海天同文化周边

上海天同所在的苏河湾是上海开埠后沟通内陆与外海的交通要道,孕育了近代工商业、金融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自然也是兴盛繁荣的人口聚集之地,留下了诸多体现当时生活面貌与文化气质的优秀历史建筑。

在上海天同直线距离1千米范围内,既有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石库门民居,也有伴随西式生活方式兴起的现代化公寓;既有寄托民间妈祖信仰的古老天后宫,也有当时最为时髦的西式酒店与商业建筑。这些风格、功能各异的建筑,见证、记录着近代民生在中西文化交织下的蓬勃发展。由此留下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也成为了当下民商事争议解决发展的坚实基础。

天后宫

天后宫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官式庙宇。

晚清使臣出访取道上海时,一般都走苏州河转黄浦江、长江,再入大海,苏河湾一带便是洋务重臣们出海前的最后落脚点。1884年,经由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的批准,上海地方在出使行辕旁的官地旁兴建上海天后宫,庇佑出海平安。李鸿章受命出使欧美六国,载泽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各国考察宪政,也都在出发前在天后宫向神妃像拜祭祈福。

当时的天后宫也颇受民间欢迎。早在上海开埠之前,天后信仰就已经由福建人带入上海,成为上海丰富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并在开埠后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港口城市与移民城市,祭祀天后的风俗活动曾是上海最隆重和热闹的活动。天后宫落成后,也吸引着四海来客,香火鼎盛,热闹非凡。

1884年刚建成时,天后宫呈中轴对称的格局,略显“凹字形”,由南向北进入后,排列着头门戏楼、看楼、钟亭、鼓亭、大殿、寝宫楼等建筑。百年风霜中,天后宫部分部件曾被移到别处。2022年,修复后的天后宫在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内重新亮相,门楼砖雕、云形砖斗拱、波形木斗拱等仍是清代建造时期的原物,承载着有关那段出海史以及民间妈祖信仰的文化记忆。

美伦大楼

美仑大楼位于“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东段南侧,现址原为英商自来火房(Shanghai Gas Co.)销售煤气器具的商品陈列室。所谓自来火房,即为生产和供应煤气的煤气厂。1865年,大英自来火房建成,开始向租界内的私人用户和公共路灯供应煤气,煤气灯也由此取代了早期的煤油灯,成为当时“摩登”生活的代表之一。

约1916年,英商新康洋行收买此处,投资兴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美仑大楼。这是当时著名的商业楼,底层出租给商店,楼上大部分为写字间。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著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中文名:沈石蒂)在美伦东楼二楼开设“上海美术照相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肖像记忆”。

现如今,美伦大楼是“外滩•中央”项目中最具盛名、最受瞩目的楼宇,涵盖商业、办公、酒店等各类民生文化,是以高品位时尚生活为主题的全商业体验综合体,续写着近代“南京东路六街坊”的未来篇章。

和平饭店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映,“爷叔”、“宝总”常住的和平饭店再次成为大家打卡的上海滩热门景点。

和平饭店距离苏河湾中心直线距离仅1公里,由北楼与南楼组成。北楼落成于1929年,是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大楼,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它初名沙逊大厦,五至九层的华懋饭店是当时名流社交聚会之地,于开业之初就配备了当时属于世界领先科技的空调系统以及欧洲酒店都尚未启用的室内电话。南楼则可追溯到1854年的中央饭店,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旅馆,而后改名为汇中饭店并于1906年重建,拥有上海最早的卫生设备、电梯和屋顶花园。

这里是近代历史上许多风云事件的发生地:1909年2月,“万国禁烟会”在这里召开,催生了首部国际禁毒公约——1912年《海牙鸦片公约》的缔结;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23年,孙中山先生与苏联特使越飞在此签署《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

后来的沙逊大厦几经历史洗礼,1956年恢复饭店业务,改称“和平饭店”,并于1965年并入南楼,成为国宾、外事接待重要窗口。当前的和平饭店则是在2010年经修缮后重新隆重开业,名为“费尔蒙和平饭店”。中外游客仍可通过触摸它的过往回忆,品味它的独特韵味,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慎余里

建于1932年的慎余里是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之一。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它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江南难民的大量涌入,上海人口暴增,地价和房价水涨船高。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砖木结构房屋占地少、造价低,很快就推广开来。20世纪初,上海初步发展的商业文化让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慎余里的早期住户,大多为经济宽裕的殷实富户。当时,由于苏河湾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此修建仓库,并安家在附近的慎余里,这里也一度成为上海滩金融人才的重要聚居地。中国经济学名宿薛暮桥、华成烟草公司老板戴耕莘、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等许多著名人士也曾在此居住过。

慎余里原址位于福建北路和浙江北路之间的天潼路847弄,南抵苏州河,北接天潼路,南北都设置门楼。2012年,为配合城市更新项目被保护性拆除。目前所见的慎余里8幢建筑是按照历史测绘图迁移复建,在展现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旧貌的同时将其融入新的商业业态,正焕发着新的光彩。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则是继石库门建筑后,在上海兴起的现代化公寓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由沙逊洋行投资建造,于1935年竣工,是上海最早的苏州河水景住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至今仍是上海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远东第一公寓”。从空中俯瞰,整栋大楼呈“S”型,不仅解决了大楼地处狭窄地带,较难通风采光的问题,也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

大楼整体定位为商住楼,底层租给商号,二层租给公司、洋行、机关作为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作为公寓出租。早期租户均为外籍人士,多是在外滩至北外滩一带的外资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管理人员、个体专业人士与商人。二战期间,河滨大楼也曾是欧洲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接待站。

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河滨大楼住户,构成了当时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缩影。而后时光中,河滨大楼的居住群体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着,如今仍作为民居,续写着苏州河畔的上海故事。

结语

上海近代民生文化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传承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依托于黄浦江、苏州河带来的活跃内外交流与沟通,苏河湾领风气之先,沉淀、见证着上海开埠后丰富、活跃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活力助推着规则文化与法治信仰的形成,而法治进步又涵养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又往哪里去。”上海天同身处于上海最繁华的城市中心之一,也将继续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在民商事高端争议解决领域里发光发热,秉承“专注、极致、创新、开放”的价值观,将法律和民生更好地交融、延续,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