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博物馆铜鼓展,翔鹭纹铜鼓惊艳亮相
贵港市博物馆铜鼓展,翔鹭纹铜鼓惊艳亮相
近日,贵港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铜鼓珍品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76年在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翔鹭纹铜鼓。这面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国宝级文物,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图案纹饰震撼人心,更以其曲折离奇的出土经历和深厚的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翔鹭纹铜鼓的出土过程堪称传奇。1976年6月,广西贵县化肥厂的工人在大坡岭前扩建机修厂时,无意间挖掘出金光闪耀的鎏金车马器。考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发现这竟然是一座巨大的汉代古墓——罗泊湾一号墓。然而,当考古队开始发掘时,却发现墓道已被盗墓贼破坏,棺木内尸首无存,随葬物品也被洗劫一空。
就在考古队准备撤离时,化肥厂工人在清理椁板底部泥土时意外发现了殉葬坑。考古队迅速集结,开始了第二次挖掘,陆续发现了七个殉葬坑。正当考古工作进入尾声时,又在殉葬坑旁边发现了青铜器,这促使考古队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最终,这座曾遭盗墓贼洗劫的古墓出土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包括28件国家一级文物,翔鹭纹铜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面西汉翔鹭纹铜鼓工艺精湛,重达30.75千克,是全国罕见的刻有计量单位的铜鼓。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周围装饰着衔鱼翔鹭纹、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胸上刻画着六组头戴羽冠奋力划桨的人物形象,腰部则有八组人物头戴羽冠,身穿吊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呈现出羽人竞渡的场景。船间出现的海龟、鲨鱼、海鸟等海生动物,生动展现了岭南古代民俗,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此次贵港市博物馆举办的铜鼓展,不仅展出了翔鹭纹铜鼓这一国宝级文物,还汇集了多件珍贵的铜鼓展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展览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展现了铜鼓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观众们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也对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铜鼓文化在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广西不仅是我国铜鼓的主要出土地之一,更是世界上铜鼓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23年7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更是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广西铜鼓文化的认可,也为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然而,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铜鼓文化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如何将铜鼓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广西各地积极实施铜鼓文化保护提升工程、薪火传承工程、文旅融合工程等,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场馆、开展校园教育、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铜鼓文化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见证了广西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翔鹭纹铜鼓的展出,不仅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铜鼓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随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铜鼓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