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耳朵冻掉”啦,冬季寒潮来袭,如何护耳?
小心 “耳朵冻掉”啦,冬季寒潮来袭,如何护耳?
数九寒冬,北风吹来,寒冷刺骨,您是不是也经常听到别人说:“哎呀,好冷啊,耳朵都冻掉了”这句话呢?冬天冷的真得会“冻掉耳朵”吗?我们该怎么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呢?
图源:作者提供
耳朵真的会“冻掉”吗?
电影《长津湖》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从电影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作战环境是零下40℃,据参战幸存者回忆,许多人冷得失去知觉,耳朵用手一摸就掉了。这是由于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由于耳部血管冻伤坏死,耳朵迅速冻干脱水,就像一块石头,稍一接触就能轻易地从相连的柔软部位分离出来,所以就出现了“耳朵冻掉”了。
当然我们现在生逢盛世,大家常说的“耳朵冻掉”了,并非真的冻掉,而是在户外不保护好,造成耳部的冻伤。
为什么冬季耳朵会容易冻伤呢?
因为我们的耳朵突出在头部两侧,皮肤很薄,皮下组织较少,与耳廓软骨连接比较紧密,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耳廓的血管表浅,抗冻能力差,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易发生缺血、缺氧,容易发生耳廓冻伤。由于长期缺血、缺氧,可能会导致皮肉坏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朵“冻掉了”。
耳部冻伤的分度有哪些?
根据耳部局部皮肤及耳部感知情况,按其损伤程度可分为Ⅳ度:
I度冻伤(红斑性冻伤)
为表层皮肤冻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浮肿、灼痛及瘙痒,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II度冻伤(水疱性冻伤)
为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红肿、灼痛、瘙痒、有水疱形成。
III度冻伤(焦痂性冻伤)
深达皮下组织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转变为紫褐色,最后变成黑色,感觉消失。
IV度冻伤(坏疽性冻伤)
除与第三度皮肤冻伤的相同表现外,还可出现坏死区域伸延至深部组织,如肌肉、骨骼等,伤部组织完全失去感觉,导致出现坏疽。
科学处理耳部冻伤
慎用土方法,避免“雪上加霜”!关于耳部冻伤,您可能听过用雪搓、用火烤,或涂抹白酒等一系列土方法,这里要和大家说一下,有的土方法不一定管用,可能会使冻伤“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科学正确的处理方法。
- 尽早脱离冷环境,保持耳部皮肤干燥。
- 尽快复温,将耳朵浸泡在温水中或使用热毛巾进行湿敷,以促进患处局部快速复温。但要注意不要过热,以免烫伤皮肤。一般水温在40~42℃温水或热毛巾中,大约15~30分钟,使冻区恢复感觉。
- 避免用力揉搓耳部,避免损伤皮肤。
- 避免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 冻伤严重,及时医院就诊。
冬季护耳,做好以下6招,避免耳朵被“冻掉”!
- 耳部保暖 外出一定要做好耳部保暖, 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
- 不随意掏耳 不良习惯的掏耳方式,容易伤害耳内皮肤引起炎症,还容易对鼓膜造成伤害。
- 打耳洞需谨慎 因为耳廓主要由软骨构成,血液循环比耳垂差,对细菌的抵抗力也较弱,容易受到感染。冬季受冷刺激,耳廓血运受影响,易发生感染,若产生严重的感染,可发展成化脓性软骨膜炎,甚至导致耳廓萎缩。
- 避免噪音 不要长时间接触噪声,无论是听音乐还是接听电话,都要选择合适的耳机,并控制适当的音量。
- 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冬天进行适当的锻炼。
- 耳部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掌握六步耳部按摩法,做好日常耳部保健
耳部按摩可刺激耳部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耳部血供循环。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所以耳部按摩不仅仅是耳部保健,也可以起到调理全身的作用。千万别小瞧了耳部按摩的作用哦!六步让我们轻松学会耳部按摩。
- 压,用食指点压耳屏前的听宫穴50次。
图源:作者提供
- 敲,两手心掩耳,以两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敲击枕部50次。
图源:作者提供
- 拨,拨鼓膜将掌心压住耳朵,随后迅速打开,如此重复20次。
图源:作者提供
- 拉,牵拉耳廓,用拇指、食指向上牵拉耳尖、向后牵拉耳廓中部、向下牵拉耳垂各10次,如此重复3次。
图源:作者提供
- 揉,揉耳廓用手掌心分别捂住同侧耳廓,前后揉搓。向前搓时,耳廓反过来盖住耳孔,共做50次。
图源:作者提供
- 搓,用双手食指、中指夹住耳廓,以指掌上下搓擦为1次,共50次。
图源:作者提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