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生榨米粉:一碗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南宁生榨米粉:一碗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近日,南宁生榨米粉作为广西非遗美食的代表,登上了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这道有着百年历史的南宁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酸香味,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精湛工艺:七天磨一粉
南宁生榨米粉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七天时间。首先,选用优质大米进行浸泡,这个环节就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随后,将浸泡好的大米进行发酵,这是生榨米粉独特酸味的来源。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最适宜的条件是37℃的温度和65%的湿度。
发酵完成后,将大米磨成米浆,放入布袋中压干水分。接下来是搓揉环节,将米粉团搓成柚子大小的形状,然后进行蒸煮。蒸煮时需要特别注意火候,米粉团表皮需要煮至1-2厘米厚度熟透。之后,将煮好的米粉团放入石臼中舂捣成糊状,最后通过压榨器将米粉团挤压成条状,落入滚烫的开水锅中煮熟。
捞出煮熟的米粉,过凉水后盛碗,浇上肉末,淋上酱油膏,再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葱花、紫苏、酸笋、酸豆角等配料,一碗酸润爽滑的生榨米粉就完成了。
传承故事:五代人的坚守
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天玲,是这门手艺的第五代传人。她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生榨米粉,至今已有40年的从业经历。在她的手中,一个路边小摊发展成为了如今南宁数一数二的生榨米粉品牌——古源香天天生榨米粉店。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黄天玲于2014年成立了南宁古源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建立了现代化大型餐饮中央厨房。目前,公司每天可生产近500公斤鲜湿米粉,大约可以制作出3000碗米粉。尽管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每个环节仍需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泡米、发酵的时间和湿度都需要精准控制。
文化价值:一座城市的记忆
生榨米粉不仅是南宁人餐桌上的日常美食,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生榨米粉的身影。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宵夜,一碗热腾腾的生榨米粉总能勾起南宁人的美好回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道传统美食也在不断创新。黄天玲和她的团队研发出许多生榨米粉的专用设备,让制作工艺更加精准,品质更加稳定。同时,他们还开发了干粉预制包,让这道美食能够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南宁味道。
然而,对于许多南宁人来说,最地道的味道还是需要亲自到店里品尝。正如黄天玲所说:“只有去到现场、去到当地,才能吃到那一口地道且有乡愁的米粉。”
未来展望:从南宁走向全国
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让南宁生榨米粉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专门到南宁品尝这道美食。在三街两巷、水街等南宁地标性美食集中地,游客们排着长队等待一碗正宗生榨米粉的场景已屡见不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这道美食,黄天玲经常走进校园,向学生们传授生榨米粉的制作技艺。她还与南宁市壮志路小学共建生榨米粉非遗传承基地,让这门手艺得以薪火相传。
南宁生榨米粉的故事,是南宁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缩影。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份记忆、一种情怀。如今,这碗承载着南宁人智慧与匠心的米粉,正从南宁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感受到广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