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和运动功能障碍。中医学对面瘫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和预防调护措施。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将面瘫称之为“口㖞”、“僻”、“卒口僻”,《金匮要略》将面瘫记录为“㖞僻”,《诸病源候论》则将面神经麻痹称之为“口眼㖞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名之为“吊线风”。中医学认为,面瘫主要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经脉受邪所引起。其病机可概括为风邪中络、经脉失养、气血痹阻等。
病因
本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因素。内伤多因劳作过度、起居失宜、情绪郁结,导致面部脉络空虚;外感则与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有关。《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哆)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口㖞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圣济总录·风口㖞》载:“《论》曰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㖞僻,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均指出外受风寒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
病机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偏风口㖞候》曰:“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明确指出患者脉络空虚,面部经筋易感受外邪,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
病理
面瘫的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僵硬、运动功能丧失。由于经脉痹阻,气血不和,导致面部肌肉失养,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常急性发作,多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经典中医治疗面瘫的优势
中医经典科治疗面瘫,主要是根据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遭风邪外袭,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络失养,治疗主要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扶正气、化痰、调和营卫为主。中药配合针灸、穴位贴敷治疗、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恢复面肌功能,还可以调节全身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副作用小、成本低、疗效好等优点。
预防与调护
- 治疗期间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特别是服药期间。如酒、辣椒、海鲜等。
- 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
- 多休息,避免熬夜,长期用眼,减少看手机、电脑、电视等。
- 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大喜大悲、过度焦虑。
- 适当面部热敷及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 面部肌肉功能锻炼,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如抬眉、用力闭眼、鼓腮、示齿、微笑等。
- 面部注意避免风寒侵袭,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注意天气变化,外出可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