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超标!这几款降压药已经被召回,赶紧看看你家有没有?
致癌物超标!这几款降压药已经被召回,赶紧看看你家有没有?
近年来,降压药安全问题频发,多家知名药企的产品因亚硝胺超标被召回,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降压药中的"隐形杀手"亚硝胺,分析其危害及防范措施,帮助高血压患者安全用药。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在老一辈人心里几乎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真理。
然而,对那些常年与慢性病斗争的人来说,药物就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能缓解病痛,赌输了,就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
而要说患病人数最多的,还得是高血压,据统计,中国已经有超过2.7亿的高血压患者了。
对于他们来说,降压药就是救命稻草,是他们维持生命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近年来频频爆出的降压药安全问题,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患者心中引爆了恐慌和不安。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救命药”,真的会变成索命的“夺命符”吗?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7亿,相当于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
这个数字,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很多人都觉得高血压不是什么大病,平时也没啥特别的感觉,吃不吃药无所谓。
但实际上,高血压就像个“沉默的杀手”,它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持续地损害你的血管和器官。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像脑梗、脑出血、心肌梗死这些要命的病,都跟高血压脱不了干系。
除了这些,高血压还会引起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耳鸣、失眠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说,得了高血压,该吃的药还是得吃,毕竟,比起那些可怕的并发症,吃药的“副作用”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然而,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事故,却把高血压药推到了风口浪尖。
2018年,一则消息犹如平地惊雷,在全球医药界炸开了锅。
全球最大的沙坦类降压药物原料药供应商之一——华海药业,他们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被检测出含有超标的亚硝胺,引发了多国监管机构的紧急召回。
一时间,“亚硝胺”、“致癌”、“降压药”等关键词迅速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在患者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这个时候,不少人都开始质疑:我们每天按时服用的降压药,究竟安全吗?会不会在治病的同时,也埋下了致癌的隐患?
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亚硝胺究竟是什么“来头”。
简单来说,亚硝胺是一类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化学物质,早在几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把它列为了2A类致癌物。
那么这就意味着,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亚硝胺会直接导致人类患癌,但在动物实验中,它已经展现出了明确的致癌性。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亚硝胺不仅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还会对人体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这样一来,长期、大量摄入亚硝胺,无异于在体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健康危机。
那么,这种危险的物质是如何“潜伏”进我们赖以生存的降压药中的呢?
事实上,亚硝胺并非是药企故意添加的“佐料”,而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控制不当、质量管理不严等原因,意外产生的“副产物”。
以华海药业的“缬沙坦事件”为例,调查发现,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未经充分验证的新工艺,导致亚硝胺杂质超标。
这起事件暴露出了一些药企在生产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也给整个医药行业敲响了警钟。
那些年“中招”的明星降压药
华海药业的“缬沙坦事件”并不是个例,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款降压药都是因为亚硝胺超标的问题被召回了,其中也包括不少知名药企的“明星产品”。
2019年,法国一家药企生产的厄贝沙坦类降压药,被检测出含有超标的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两种可能致癌的杂质,引发全球召回。
包括在2022年,美国一家药企生产的喹那普利片,也因检出亚硝胺类致癌物质超标,被紧急叫停销售。
这些事件就好像接力赛一样,把降压药的安全性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无数患者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恐慌之中。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的慢性病,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我吃了好几年的厄贝沙坦了,现在怎么办?会不会已经得了癌症?”
在各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和担忧此起彼伏,患者们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公众的恐慌情绪,监管部门和专家们纷纷发声,呼吁大家保持冷静,理性看待降压药安全问题。
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批次的降压药都存在问题,只有特定批次的产品才会被召回,而且,亚硝胺的致癌性是长期、大量摄入的结果,短期内服用少量问题药品,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
专家同时还强调,高血压患者切不可因为害怕而擅自停药,否则会导致血压波动,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这些,患者们也陷入了焦虑,那么究竟该如何去选择合适又安全的高血压药呢?
信息来源
药品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益,无视道德底线,漠视法律法规,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儿戏,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山东益健药业,一家原本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企业,就因为在缬沙坦分散片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有NDMA杂质的原料,导致产品被召回,企业声誉一落千丈。
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
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企业唯利是图、公众安全意识淡薄……这些都是导致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面对层出不穷的降压药安全事件,各国监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一方面加强对药企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着手修订药典标准,提高对亚硝胺等杂质的检测要求。
就比如,中国药典已经把亚硝胺类杂质的检测纳入多个品种的质量标准,并要求药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控制,从源头上降低亚硝胺的产生。
然而,新标准的实施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现有的检测技术还难以完全避免漏网之鱼。
同时,一些“黑心”药企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铤而走险,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甚至使用不合格的原料药,导致亚硝胺超标问题屡禁不止。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想要完全避开“毒”降压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掌握一些“避雷”技巧,降低用药风险。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降压药,尽量选择大型药店或医院,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
除了正规的渠道,关注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等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留意相关部门发布的药品召回公告,避免购买和使用问题批次的药品。
而且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你服用的药品批号在召回范围内,或者你对药品安全性感到担忧,可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
我们要清楚的是,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要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药品安全问题,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慌就擅自停药或换药,要相信医生,遵医嘱用药,才能保障自身健康。
降压药安全问题,既是医药行业的“内伤”,也是整个社会的“痛点”,要根治这一顽疾,需要监管部门、药企、医疗机构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
公众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用药安全知识,积极参与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共同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结语:
安全无小事,药物的安全也是关乎到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的。
而要想远离那些“黑心”的药物,就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更加上心,一定要在正规的渠道买药,同时也要关注药品的配料。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
不管怎么说,药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任重而道远。
只有各方齐心协力,织密药品安全的“防护网”,才能让患者吃上放心药,安心药,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