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5C型计时仪:自由落体加速度测定的利器
MUJ-5C型计时仪:自由落体加速度测定的利器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精确测定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其结果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地球物理学、工程测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众多测量工具中,MUJ-5C型计时仪以其高精度和稳定性成为了实验的理想选择。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MUJ-5C型计时仪进行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仅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其加速度即为重力加速度(g)。在理想情况下,(g)的理论值约为9.8 m/s²。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MUJ-5C型计时仪、光电门、小钢球等。光电门用于检测小球的通过时间,计时仪则记录这一时间间隔。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小球从静止释放后,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差被计时仪记录。设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s),小球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为(v_1),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为(v_2),则有:
[v_1 = gt_1]
[v_2 = gt_2]
其中,(t_1)和(t_2)分别为小球到达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由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我们有:
[s = v_1(t_2 - t_1) + \frac{1}{2}g(t_2 - t_1)^2]
将(v_1)和(v_2)的表达式代入上式,经过化简可得:
[g = \frac{2s}{(t_2 - t_1)^2}]
这就是我们用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
实验步骤
仪器准备与调试:
- 将MUJ-5C型计时仪与光电门连接,确保电源开启。
- 调整光电门的位置,使其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并确保小球能够顺利通过。
- 设置计时仪的参数:选择“计时”模式,将计时范围设为0.00 ms - 4210 s,测速范围设为0.1 - 1000 cm/s。
实验操作:
- 将小球从光电门上方一定高度处静止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 记录小球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t_1)和(t_2)。
-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平均值。
数据记录与处理:
- 记录每次实验中两光电门间距离(s)和时间差(t_2 - t_1)。
- 根据公式(g = \frac{2s}{(t_2 - t_1)^2})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
- 对多次实验的结果求平均,得到最终的重力加速度值。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下一组数据(以cm和ms为单位):
实验次数 | (s) (cm) | (t_1) (ms) | (t_2) (ms) | (t_2 - t_1) (ms) |
---|---|---|---|---|
1 | 50 | 100 | 150 | 50 |
2 | 50 | 105 | 155 | 50 |
3 | 50 | 95 | 145 | 50 |
根据公式(g = \frac{2s}{(t_2 - t_1)^2}),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值:
[g_1 = \frac{2 \times 50}{50^2} = 0.04 \text{ m/s}^2]
[g_2 = \frac{2 \times 50}{50^2} = 0.04 \text{ m/s}^2]
[g_3 = \frac{2 \times 50}{50^2} = 0.04 \text{ m/s}^2]
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结果:
[g = \frac{0.04 + 0.04 + 0.04}{3} = 0.04 \text{ m/s}^2]
这个结果与理论值9.8 m/s²相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实验中存在诸多误差源,如空气阻力、光电门位置的微小偏差等。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尽量减小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 确保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界干扰。
应用与展望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定不仅在物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地球物理学、工程测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精确测量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以绘制重力加速度分布图,进而对地下资源进行勘查。此外,MUJ-5C型计时仪的高精度和稳定性使其在其他需要精确计时的实验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使用MUJ-5C型计时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法,还深入了解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误差来源及其减小方法。这为我们今后进行更复杂的物理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