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创新引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创新引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7月11日,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由林草部门牵头建立的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正式运行。作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省森林面积达2012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7%,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57亿吨。此次首批“龙江绿碳”交易签约总额达428.5万元,所获资金将用于支持第九届亚冬会实现碳中和。
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体现了黑龙江省在森林资源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方面的积极行动,更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23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呈现“两好两稳”态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2%,21个地市级和24个县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自评为100%。自然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全省分布陆生野生动物500种、野生植物2937种,自然保护地339处,总面积892.49万公顷,居全国第7位。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黑龙江省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省参与交易的企业共86家,累计买入碳排放配额2086.15万吨、成交额12.4亿元,累计卖出碳排放配额2146.91万吨、成交额12.6亿元。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将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农业绿水安全风险。基准期(2001-2020年)东北地区旱作物绿水安全风险区较低,无风险区面积占比达72.4%。但在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下,无风险区面积占比将分别减少至55.5%和51.4%,灌溉需水量将增加46.4-59.2亿立方米。
面对这一挑战,黑龙江省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作为全国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黑龙江省将“积温”作为服务农业生产的关键着力点。近30年(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相比,全省大部地区≥10℃积温增加100-250℃,积温带明显北移。这一变化为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应对,开创未来
黑龙江省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积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在森林碳汇方面,建成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监测和保护,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在农业领域,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