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北院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新地标
故宫北院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新地标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座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重任的现代化博物馆,预计将于2025年10月竣工。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北院区不仅将极大改善故宫文物的保存、修复、研究及展示条件,更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
北院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紫禁城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主体建筑采用线性格局,将场地划分为南北序列,南面临水、北面叠山,呼应中国传统堪舆理论的理想布局。建筑形制从故宫中轴线的高潮——太和门至三大殿的尺度中提取,完好顺应基地边界。
屋顶作为整个建筑体量的中枢,寓意故宫的“天际线”,于上空形成建筑内外均可感知的金顶华盖。建构形式借鉴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三段式原则,形成全新的台基、墙身、屋顶组合。紫禁城的传统元素与色彩美学也在北院区得以传承,窗棂、格构、屋檐,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彰显出兼容并蓄的东方古典之美。
现代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北院区的建设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建筑防潮稳定提供安全保障。项目创新应用多维多点复合减隔震技术、百年特种混凝土施工技术、百年丙烯酸聚合物水泥防水施工技术等八项关键技术。建筑主体设置300余个减隔震构件,可以实现多维、多点的复合减震效果,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等级达到一级。
文物展示用房作为承担故宫北院区展览展示、观众服务等最核心功能的建筑,对使用耐久性、人防等级、防潮防渗、大空间恒定环境等要素具有极高要求。项目依标确定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耐火等级为一级。充分利用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建造技术,通过BIM+智慧平台进行施工统筹管理,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实时化、信息智能化,有效促进了生产提效、管理有序、成本节约和风险管控。
打造文化传承新地标
北院区建成后,将是一座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观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文物展示用房总建筑规模超过6万平方米,拥有12间展厅,展览展示空间近3.5万平方米。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自东向西由开放包容的礼仪大厅过渡到汇聚向心的中央大厅,再承接以水岸画廊串联的展览空间,为公众打造独一无二的参观体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都海江表示,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数量将达2-3万件,是本院展出数量的2-3倍。同时,北院区将配备现代化文物修复设施,大幅提升修复能力,每年可修复上千件甚至几千件文物。此外,北院区还将结合实物展览与数字化展示,提供全新的观展体验。
故宫北院区的建设,不仅是为了缓解故宫本院的文物保护压力,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将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故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