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文娜丨体悟、传承儒家孝道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8: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文娜丨体悟、传承儒家孝道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被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它不仅有伦理意义,还有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本文选取其中一隅,结合当今生活实际,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探寻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孝之道。

儒家自创立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血缘亲情,而孝作为历代儒家学者研究较多的德目之一,已经成为儒家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翻开任意一本儒家经典,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对“孝”的阐释。《孝经·三才》中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对孝亦有如是说法:“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由此可见,孝不仅是人们本性和自由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原则。从儒家经典文本对孝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所倡导的“孝”其实是包含多个层次的,如果洞悉了这一点,我们势必能够从中获得重要启发,有益于当今家庭建设和亲子关系的建构。


《孝经》书影

“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孝而有养”。在儒家的观念中,养亲是在对父母直接的自然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伦理观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从生命开始孕育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启了养育、教导子女的终身使命。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韩诗外传》)的胎教之自觉,到“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的抚育之艰辛,子女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个点滴,无不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当子女在父母的呵护照顾下已然成年、可以独当门面时,悄然老去的父母就成为被照顾的一方。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则非常经典的、名叫“Family”的公益广告:它采用动漫的形式,以极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出岁月流转中父母子女关系地位的微妙变化。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小时候爸妈是我的盔甲,长大后换我,换我来保护着家。”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映照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物质层面的反哺,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要求成年子女的应尽义务。而反观当今的养亲现状,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乐观。有的人工作多年仍在啃老,有的人彻底放飞自我完全依靠父母度日。但无论如何,只要为人子“孝养”之心不泯、对父母感恩之念不灭,外在环境的困扰并不能湮没人子本有的孝养之心。物质上的奉养只是“孝”的一个侧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孝顺与否,不能仅仅以物质上的奉养为标准,更要考虑为人子对父母是否怀有真诚深厚的敬爱之心,这就涉及“孝”的第二层含义——“孝而有敬”。

“孝”的第二层含义“孝而有敬”,更为儒家所倡导。《论语·为政》中记述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当时社会人们对孝的认知和践行现状是持批评态度的。他指出,很多人所谓的孝,实际上仅停留在满足父母衣食温饱的层面,而类似的事情,禽兽一类的犬、马也能办到。所以,孔子从人禽之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父母的衣食照顾只是最低层次的“养”,若是缺失了发自内心的“敬”,这便谈不上“孝”。“养可能也,敬为难”(《礼记·祭义》),可以说“孝而有敬”是儒家家教的基本要求。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做到“养亲”的,因为这几乎出自人类天性的本能,但是能否将“养亲”和“敬亲”并举,这就给为人子提出了颇具高度的要求。中国有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当父母抱病在床、需要日复一日的照顾时,为人子能否做到口不出恶言、面不露怨色、无怨无悔侍奉左右,就像小时候父母对自己那样细心呵护呢?真正做到孝敬,从来不是说出来那样的简单容易,这需要极大极深的爱与关怀,甚至是恒久的忍耐。儒家强调“孝敬”,但并不是说凡事都得顺应父母,不能违逆。儒家以圆融通达的方式告诉我们,事父母还要“孝而有谏”。


《二十四孝图》之“代王亲尝汤药”

“孝”的第三层含义是“孝而有谏”。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对儒家所倡导的“孝”心存偏见或误解。一提到“孝”,他们往往会联想到唯父母是从、是非不分、“郭巨埋儿”式的愚孝,实则不然,儒家所倡导的是“孝而有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双亲有过失时,做子女的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对其进行规劝;但要讲究方式方法,柔声怡色,耐心地加以劝服。即便自己的劝谏一时不被双亲采纳,也不能心生怨恨,对待双亲仍要恭敬如初,像往日那般殷勤照顾。《孝经·谏诤》篇中,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孟子注疏》也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明史·曹端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端的父亲崇奉鬼神,尊事佛老,沉溺于迷信当中,为此,曹端采经传格言,辑为《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以此进行规劝。曹父读后,幡然醒悟。在这则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开明通达、善听劝谏、知错则改的父亲形象,也能感受到身为儿子的曹端以“谏”行孝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有过错,子女应及时劝谏,这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是孝的另一种体现。


河南渑池曹端小学曹端雕像

“孝”的第四层含义是“孝而有名”。《孝经·开宗明义》中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传统中国,以扬名显亲为大孝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如《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古时候,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显耀门楣,既是不少人孜孜以达的人生宏愿,也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标签,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白居易在《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中写道:“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急,春日归乡情。”宋朝汪洙的《神童诗》中写道:“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西游记》第八回中,陈光蕊赴考前与母话别时说:“倘得一官半职,显亲扬名,封妻荫子,光耀门闾,乃儿之志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汲汲于扬名显亲、过于功利化的观念已淡化不少,但它或多或少地仍旧存在着一些影响。对此,我们不能贸然抱以全盘否定或完全批判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观念在激励晚辈奋发向上时仍发挥着作用。而且,古人论“显亲”“荣亲”,是有最基础的要求的,其往往会对家族子弟的身心修养、言行规范等方面加强要求,如在“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句话中,“立身行道”就被排在首位。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儒家非常强调也非常重视个人身心诸方面的修养。做人做事,心底要有规矩,注重修身立德,不辱没亲族名声,这是孝的基础。《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写道:“夫患水菽之薄,干禄以求养者,是以耻禄亲也。存诚以尽行,孝积而禄厚者,此能以义养也。”《弟子规》中也提到:“德有伤,贻亲羞。”二者所说,皆是此意。

“孝”的第五层含义是“孝而有终”。《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尽孝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品德与行为。在儒家文化中,“孝”不仅包括为人子在父母生前的服侍、孝敬,还有慎终追远的含义。父母离世后,子女孝亲的使命和意义并没有因此而终结,而是走向了另一个过程——“事死”。《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侍奉逝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体现。这种慎终追远的思想,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与道德情怀。

《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氏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在世时,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在儒家的观念中,“事死”可能比“事生”更重要,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莫重于丧”之说。可悲的是,现在中国人的丧礼,有的已经变了味道,本该庄重肃穆的丧礼,竟掺杂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娱乐活动”,甚至还涉及低俗表演,这和“礼”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也与大众对孝的认知相悖。虽然此类现象曾受到痛批,但这种陈俗陋习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破除,这一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实际上,儒家思想中的孝之有“终”所体现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除上文所提及的基本内涵外,它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更深刻的含义,可以激励我们在追寻先人、回望祖先的沉思中,审慎地思索生命的意义,并站在历史和前人的肩膀上,使自己受到精神净化、思想启发,以期走得更远。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之中对孝道的遵从与奉行,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略见一斑。最初,清明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祭祀活动相关的节日其实是寒食节。自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因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随着时光推移,大约在唐代,寒食节融入了清明节,其扫墓祭祖的习俗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被传承下来。2006年,清明节被我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其又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个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民俗节日,由此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倡导人们在咀嚼古老节日的悠长韵味中追怀先人。


苏轼《黄州寒食帖》

儒家孝道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从“孝而有养”“孝而有敬”“孝而有谏”再到“孝而有名”“孝而有终”,它全面而生动地描绘了人类血浓于水的真实情感。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自然也会对自己的文化生起一股自豪之情,带着发自内心的感动,将儒家孝道之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融入新时期的家庭建设中,谱写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新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