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9%的人在丧亲后会出现持久弥漫的哀伤,经历失独和疫情则风险更高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47: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9%的人在丧亲后会出现持久弥漫的哀伤,经历失独和疫情则风险更高

面对失去,我们如何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唐苏勤,从专业角度解读哀伤的定义、表现、影响以及疗愈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普遍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虽然我不能控制死亡哪天到来,但我能在面对死亡时更主动地做一些决策,更理解丧亲之后的心路历程,这让我感觉满足和心安。我们的一生都在面对失去,如何从失去中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是哀伤疗愈的永恒主题。

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它包含一系列经历丧失后常见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变化。不仅仅是亲友的离世,分手、失业、破产、宠物死亡、确诊重大疾病等,都会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哀伤的困境。

然而并不是所有哀伤都会随时间消退。那些久久不能平复的哀伤,不仅会严重干扰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2019年,唐苏勤创立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探索重大疾病、丧亲等事件带给人的身心影响。她看到人们对哀伤的压抑与忽视,并深刻意识到哀伤疗愈和死亡教育的相似性——能够做到去公开讨论它,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何为“哀伤”?

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它包含一系列经历丧失后常见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变化。不仅仅是亲友的离世,分手、失业、破产、宠物死亡、确诊重大疾病等,都会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哀伤的困境。

哀伤适应与延长哀伤障碍

然而并不是所有哀伤都会随时间消退。那些久久不能平复的哀伤,不仅会严重干扰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在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中,加入了“延长哀伤障碍”这一精神疾病,指的是关系亲密的人死亡六个月后,个体仍然会出现持久且弥漫的哀伤反应,并且严重影响到了自己在个人和家庭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等方面的表现。

在中国丧亲人群中,大概有8.9%的人会面临着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如果经历的是失去唯一的孩子、疫情等,风险会更高,经历非自然死亡的风险最高。

如何疗愈哀伤?

美国心理学家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穿越丧亲之痛需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现实、经历痛苦、适应变化、重建联结。如果没能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人们当然还可以继续生活,但可能就无法很好地将丧亲经历整合到自己的人生中。

这是一位母亲因癌症去世的女大学生画的哀伤故事线。从上课接到电话,到举行葬礼、回家摆放遗照,到妈妈死后过的第一个除夕、听到室友给妈妈打电话、第一个清明扫墓,再到暑假旅行散心,她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

依恋理论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曾写道:或早或晚,一些回避了哀伤的人,通常会在某种情况下崩溃。

“整合性哀伤”:失去之后,继续前行

唐老师提到的哀伤疗愈小程序

唐老师:“我们的一生都在面对失去,如何从失去中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是哀伤疗愈的永恒主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