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芜湖城南过江隧道的工程技术突破
“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芜湖城南过江隧道的工程技术突破
2024年10月12日,随着“皖江奋斗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右线率先贯通,标志着“八百里皖江第一隧”取得重大进展。这条全长5965米的隧道,不仅是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更是长江皖江段首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其建设过程堪称中国隧道工程技术的又一力作。
地质博物馆里的“穿江之旅”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位于长江芜湖段大拐弯处,北起江北新区吴越路,穿江后南接弋江区大工山路。隧道全长约5.96公里,其中盾构段长3958米,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时速可达80公里。
然而,这条看似普通的过江通道,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地质挑战。据芜湖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党工委书记、董事长戴洪伟介绍,隧道穿越的地质环境堪称“地质博物馆”:不仅有黏性如胶泥一般的泥质粉砂岩地层,还有硬度高达113.4兆帕的石英砂岩地层,更有一条宽达35米的破碎带。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更是将其评价为“目前长江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盾构隧道”。
百炼成钢的技术突破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采用两台直径达15.07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自北向南同向掘进。这台被称为“皖江奋斗号”的盾构机,如同一条钢铁巨龙,在地下深处开始了它的穿江之旅。
为了攻克施工中的重重难关,中铁十四局芜湖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承震带领团队,围绕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他们对设备进行了近百项改造,采用了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最深达75米处的江底,施工人员带压进仓1050余次,清理泥饼300余方,成功解决了长距岩高水压大、地层复杂控制难、穿越断层风险高、可燃气体滩底藏等四大重难点问题。
通途在望,未来可期
截至2024年10月,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右线已率先贯通,左右双线盾构隧道累计施工完成6917米,完成总长度的87%。目前,隧道左线也按计划顺利推进,整个工程预计将于2025年7月竣工通车。
届时,驾车从隧道过江仅需五分钟,这将极大改善芜湖市的跨江交通状况。作为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它不仅将大幅提高跨江交通能力,还将加速江北地区开发,提升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的建设,是中国隧道工程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大型隧道的能力,更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条穿越“地质博物馆”的地下通途,必将成为中国基建史上又一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