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藏戏面具的魅力
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藏戏面具的魅力
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于2024年7月12日在拉萨盛大开幕,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文化盛宴以"幸福西藏·扎西德勒"为主题,通过歌舞展演、播放艺术节宣传片等方式,充分展示了西藏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藏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而藏戏面具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藏戏面具的文化渊源
藏戏面具在藏语中称为"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最早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仪式中的拟兽图腾舞蹈,公元8世纪在白面具藏戏基本形成的同时,宗教寺院戴面具进行表演的跳神乐舞开始产生。据《莲花生传》记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州译经完成以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
藏戏面具的制作工艺精湛,色彩丰富。白色象征纯洁、温和,因为藏区是一个雪的世界,白色是高原的象征,自然成了高原的吉祥色。藏族面具的制作最初用动物毛皮不同的自然色彩来分别代表白、黑、花、黄、蓝等颜色。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
西洛:面具制作的非遗传承人
在拉萨达孜区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院里,西洛和徒弟们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制作西藏传统面具。面具制作工序繁杂,制作一个面具包括雕刻、分层、风干、喷漆等十几道工序,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徒弟们各司其职,西洛紧盯徒弟们的一举一动,不时上手帮忙,力求每一张面具都能完美出品。
20世纪90年代,西洛就跟随师父在西藏各地制作藏戏面具。一开始,他认为面具制作只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但其实面具在藏戏表演中十分重要,演员表演藏戏时无需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整体上看,藏戏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在同一台藏戏中,又会出现红、白、蓝、黑、黄等不同颜色的面具,代表不同身份。
2012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西洛创办了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扎西岗传统手工艺合作社,主要制作和销售藏戏面具。两年后,由于西洛制作的面具技术出众,造型精美,他在2014年被认定为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的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西洛制作的面具广泛运用于藏戏表演中。"面具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合作社的大部分订单来自西藏的各大藏戏团。"西洛说。不仅如此,合作社制作的面具也多次为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藏历新年晚会提供道具支持。
近年来,合作社不断吸纳当地群众学习面具制作技艺,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艺术创作要不忘初心,合作社在盈利,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商人。我是一名工匠,我会把这项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直到我年纪大了教不了为止。"西洛说。
藏戏面具的未来展望
藏戏面具不仅是藏戏表演的重要道具,更是藏族文化的瑰宝。随着西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藏戏面具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西洛和他的团队通过不断创新和传承,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得以延续,并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藏戏面具的艺术价值,更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戏面具这朵雪域高原上的艺术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