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今最风流旖旎的一首新婚诗,却是投石问路的巅峰之作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48: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今最风流旖旎的一首新婚诗,却是投石问路的巅峰之作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常常会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给一些文坛或政坛的前辈、权贵们,以期得到他们的推荐。这种行为被称为"行卷"或"温卷"。本文将为您解读一首以新婚诗形式呈现的"温卷"之作——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并欣赏张籍的和诗《酬朱庆馀》。

古人说人生四大乐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前两者都是偶然性,后两者却需要个人的努力。
对于男子来说,“金榜题名”关乎一生的前途,而“洞房花烛”却决定了女子下半生命运。
因此,历来描写新嫁娘的诗词中,大多都在甜蜜之中夹杂着忐忑之意。
比如完颜守典写夫妻初见的“乍时相见已相亲,斜面窥郎起坐频”,沈家恒写新婚第二日清晨梳妆的“初整晨妆眉样巧,笑问檀奴,秀色餐多少”,王建写新婚第三日为公婆洗手作羹汤的“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等等。

朱庆餘《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字面意义解读,这首诗并没有什么典故或生僻字,非常容易理解。
它写的是一位新嫁娘,在成婚的第二天清晨,准备拜见公公婆婆前的准备,从简单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女子聪慧、有礼、又带着新娘子特有的羞涩形象。虽然没有什么甜蜜又出格的行为,却能令人感受到小两口之间旖旎的气氛。

“洞房”即新房,“舅姑”即公婆。按照习俗,新婚之夜的红烛是不能吹的,要让它自然燃烧到熄灭。
而新婚的红烛多是定制的吉祥花样,也比平常的蜡烛更粗更长,等到它“停”,可能夜已经过了大半。
但接下来第二句开头便是“待晓”,等待天亮,暗示了新娘夜间紧张忐忑、几乎整夜不成眠,直接等到天亮拜见公婆。
她为什么这么慎重,甚至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呢?
因为在唐朝,完成一个婚礼的流程是很复杂的。首先,要经过三书六礼的环节才能将新娘子娶进门。
其次,进门之后,还要完成“谒舅姑”和“庙见”两个仪式,新嫁娘才能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
“谒舅姑”即拜见公婆,需要在新婚第二天进行;“庙见”则是祭拜祖先,需要在婚后三个月内择日完成。

试想一下,是祭拜重要还是拜公婆重要?自然是拜见公婆了,一来是在新娘子对婆家还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去见两位能直接影响自己下半生幸福的“陌生人”;二来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自己都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因此第一印象当然极其重要,如果得不到公婆——尤其是婆婆的喜爱,未来婚姻的幸福程度想必是要大打折扣了。
君不见被迫和离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陆游和唐婉,前者“孔雀东南飞”,后者只能含泪哀叹“一抔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新娘的紧张忐忑不止体现在她面对蜡烛和天光的等待上,更体现在她打理仪容的认真细致上。
古代特别重视妇女的德行,总结归纳为女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其中“妇容”,不是指女子的容貌要多么的美丽,而是“盥浣尘秽,服饰鲜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外貌要干净、服饰要整洁,整体就是端庄大方的形象。
如果说只写新娘的妆扮,那么也只能体现出她对夫家长辈的尊重,和想以最好的面貌去“打第一场仗”的自尊自爱。

朱庆餘的这首诗,妙就妙在新娘子妆扮完成之后的低声一问,“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一问含着几层意思,可谓人情练达。
一来,是试探公婆的喜好,表面上问是否“入时”,实际上她关心的不是眉形时不时髦,而是公婆更喜欢哪一种风格。唐代流行的眉形少数也有十几种,公婆是更欣赏柔婉的远山眉、俏皮的却月眉,还是清秀的柳叶眉呢?
二来,是征求丈夫的意见,表达出遇到事情会和他有商有量的谦恭和礼貌,同时委婉地显露出了对丈夫的尊重和依赖,可谓小心思满满。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新婚刚刚过了一夜,夫妻两人也还没来得及建立特别深厚的感情,妻子会这样询问,不也暗示了新婚的丈夫对她的态度,令她感受到温暖可靠吗?

这首新婚诗写得绘声绘色、风情旖旎,然而实际上,标题的《近试上张水部》才暗示了他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唐代科举考试有些特有风俗,比如说“行卷”。它的意思是参加考试的举子们,提前将自己得意的诗词文章编写成卷册,呈给一些文坛或政坛的前辈、权贵们,以期得到他们的推荐。而考官们也会参考这些推荐,来决定是否要调整举子们的排名。
不过这首诗不是“行卷”,而是“温卷”,就是在临近考试前,再给前辈们送上一首诗,以加深他对自己的印象。
这首诗标题中的“近试”,便是临近考试之意,而“张水部”,指的就是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
朱庆餘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新嫁娘,将张籍比作新郎,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文章比作新娘用心描绘的眉毛,设喻巧妙、不落窠臼,却又极其委婉,将一切都藏在不言中。

后世也有评价,认为朱庆餘将自己比作女子过于谄媚、失了文人风骨,个人却不认同。
以男女关系来比喻君臣、上下级关系,是古代文人惯用的手法。
屈原被楚王放逐,写下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以“众女”比喻楚王身边的小人,以“蛾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
张籍不敢直接拒绝节度使李师道的招揽,写下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也是以节妇的身份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不愿侍奉二主的决心。
据说当时割据一方、张扬跋扈的李师道,读完张籍诗后大为感动,其他拒绝招揽的人都遭到飞来横祸,张籍却未被追究、得以保全。

那么张籍收到朱庆餘的诗,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作为诗人,他当然选择用一首委婉又得体的诗来回复,诗名《酬朱庆餘》: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诗中,张籍也没明说自己对朱的看法,而是以一位越地采菱女为喻,表达了自己的欣赏之情。
这位姑娘装饰打扮得清新明丽,划着船儿从鉴湖澄澈的波心而出。她明知道自己的美丽,却又因为衣衫、地位等原因缺乏自信,开始犹豫不决、沉吟思量起来。
但是在其他人眼中,那些穿着华贵的齐地绸缎衣裳的姑娘,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反而是她采着红菱随口唱出的一首小曲儿,胜过了那些价值万金的奢华装饰。
因为“菱歌”是自然而然的,从越女内心深处生发的天籁之音,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

很显然,张籍对朱庆餘是极为欣赏的,之后朱庆餘不仅成功考上了进士,还成为了张籍真正的弟子,在诗歌创作上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中,记载了唐代诗人张洎的评价,他说:“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
两人的相识、相交,可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