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估:科学、政策与公众认知的三方对话
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估:科学、政策与公众认知的三方对话
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农村部批准了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0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的生产经营许可证,标志着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公众仍存有不少疑虑。本文将从科学、政策和国际视角,全面解析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
科学依据: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如何?
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在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等方面与非转基因水稻没有显著差异。以最近的一项研究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周雪平团队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成功创制了同时抗四种水稻病毒的转基因水稻材料。这种转基因水稻不仅对病毒具有极高的抗性,而且在植株高度、抽穗期和粒形等农艺性状方面与野生型水稻没有明显差异,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展示了RNAi技术在作物抗性定向改良中的巨大潜力,为培育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物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与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基因水稻在获得安全证书前,需要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评估,包括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等方面的评价。
政策背景:中国如何管理转基因作物?
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一直采取审慎态度,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一个转基因作物品种要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 安全评价:包括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
- 区域试验: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种植试验
- 生产试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性试验
- 品种审定: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生产许可: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
- 经营许可:获得种子经营许可证
目前,中国仅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棉和耐储存番茄的商业化种植,尚未批准任何主粮作物的转基因品种进入市场。2024年首次发放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也经历了长达9年的等待期。这种严格的审批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重视。
国际视角: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转基因作物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美国率先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启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与应用的序幕。截至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063亿公顷,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3.38%。目前,全球已有30个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另有45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应用。
在主要转基因作物中,72.4%的大豆、34%的玉米、76%的棉花和24%的油菜都为转基因产品。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农业大国的转基因作物采用率普遍较高。例如,美国的转基因大豆采用率超过90%,转基因玉米和棉花的复合性状种植占比分别达到88%和90%。加拿大转基因油菜的采用率达到95%,巴西的转基因大豆和棉花采用率分别达到99%。
公众认知: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水稻?
尽管科学研究和国际经验都表明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但公众对其安全性仍存有疑虑。这种担忧主要源于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以及对长期健康影响的担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指出,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是顺理成章的。从产品本身来说,通过多年的试点工作,已经得到了非常明确的正向结果;从公众认知来说,这两种作物在国际上已经有多年的成功应用经验,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黄大昉也表示,经过严格实验评价、获准应用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国内也一直有发放转基因棉花、水稻、玉米的安全证书,生物安全问题早就解决了。
随着科学普及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正在逐步改善。2024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种植,也为未来转基因水稻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结语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从科学、政策和国际视角进行全面分析。科学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政策管理确保了其可控性,而全球应用经验则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明。随着公众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普及的深入,相信转基因水稻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