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粮国税博物馆展出老式风箱,带你重温历史
皇粮国税博物馆展出老式风箱,带你重温历史
近日,皇粮国税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珍贵的老式风箱,这件制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木质风箱,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农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功能,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们得以一窥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岁月。
风箱:一个简单而精妙的发明
风箱,又称风匣,在古代又叫橐龠(tuó yuè),是一种通过人力推拉产生风力的装置。其基本构造包括一个长方形的空心箱体,箱体两端设有进风口,左侧设有出风口。箱体内部装有一块与箱体内部周边大小相同的木板,木板四周边沿用鸡毛或蜡油浸泡过的麻纸镶嵌,形成密封垫圈。木板上连着拉杆,拉杆一端连接箱体外便于操作的手柄。
当推拉拉杆时,活塞板在箱体内往复运动,进风口的小木板会根据气流方向自动开启或关闭。这种双作用活塞式设计,使得风箱在推拉过程中都能产生风力,将空气压入灶底,使火势旺盛。这种设计不仅省柴省火,还能在潮湿天气帮助快速点燃柴火。
历史渊源:从宋代延续至今的智慧
风箱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在中国古代鼓风设备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皮囊到单作用木扇,再到双作用活塞式风箱的演变过程。山东藤县东汉画像石上的冶铁鼓风囊图像,以及北宋《武经总要》中的木扇图像,都见证了这一发展历程。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双作用活塞式风箱的使用场景。这种风箱不仅在家庭炉灶中广泛应用,还是冶铸业的主要鼓风设备。其制作工艺精湛,有板材拼合加箍和原生树干整体加工两种方式,后者常用于水力驱动的大型冶炼炉。
农村生活中的“炉火纯青”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风箱是农村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它不仅用于生火做饭,更在寒冷的冬季为人们提供温暖。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少不了一个风箱,它与锅灶相伴,成为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风箱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熟练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控制推拉的力度和速度,调节火力的大小。这种人与工具的默契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吐吞天地气,鼓荡宇宙风。翕张风云藏,推拉乾坤动。”
时代的变迁:从主角到配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90年代开始,鼓风机开始取代风箱,因其轻巧、省地方且效果好。进入21世纪,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使用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化灶具。这些现代化的厨具不仅更加清洁环保,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尽管风箱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助风工具,更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今,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这些老式风箱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段烟熏火燎却又充满温情的日子。
风箱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老物件。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