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药师说丨药食同源系列之“甘草”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53: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药师说丨药食同源系列之“甘草”

甘草,素有“国老”之称,是我国传统中药里重要的一味药材,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药用价值很高。本文将从甘草的历史地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方法以及相关食疗方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药”和“食”就密不可分,在食品和药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药食同源”文化,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陆续发布相关政策,规范药食同源产品,而今已有一百多个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物质。

药师说药食同源系列,将对这些药食同源物质逐一介绍。

甘草,素有“国老”之称,是我国传统中药里重要的一味药材,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药用价值很高。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在张仲景的《伤寒论》经方中频繁出现,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

《药典》记载,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春生秋采,味归根,微苦、回甘绵长,得土气之厚,又微带苦味,而苦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带有生长之气,能大益人体之脾胃。

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区别的,像我们平常吃的加工类的糖类多是“甜”,这类的甜吃多了会吸收我们人体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来的味道,是和缓的,先有点苦后再是微甜,有一种回甘之气。

在古今医书均有记载了甘草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具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其"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旧载。其中还有关于其解毒功效的记载“甘草解百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毒、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有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意思是如果出现咽喉疼痛而且属于中医认为的少阴病的情况时,可以服用甘草水来治疗,可见甘草是一味很好的利咽喉、止疼痛的草药。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本草汇言》:“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综合典籍记载,可以将甘草的功效归纳为以下几点:

益气补中

甘草本品甘平,炙用温而补中,益气健脾,用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有健脾益气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

清热解毒

甘草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若症状较轻,红肿不甚,可单用,或与苦桔梗相须为用,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甘草汤、桔梗汤;若外感风热之邪,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常配桔梗、射干、山豆根等药,有疏风清热、利咽解毒之效,如《杂病源流犀烛》甘桔射干汤。

润肺止咳

甘草,甘润平和,归肺经,补益肺气,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均可应用。如《本草纲目》载《广利方》单用炙甘草为末服,治肺痿久嗽。

缓急止痛

甘草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中焦虚寒,脘腹隐痛不适者,常与桂枝、饴糖、生姜、大枣同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如《伤寒论》小建中汤;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脘腹挛急作痛,或肢体拘挛转筋,配芍药甘酸化阴,柔筋缓急止痛,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调和诸药

甘草味甘性平,得中和之性,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调和药性,每为要药,故有“国老”之美誉。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姜、附之温燥,以防伤阴,如《伤寒论》四逆汤;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凉,以防伤胃,如《伤寒论》白虎汤。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及含盐分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质草原。甘草野生原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8-9月采挖,除去芦头,茎基,枝叉须根,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入药的甘草,常为生用、炒制和蜜炙。

1、甘草:取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时,捞起润软,切厚片,干燥。生甘草常用于泻火解毒。

2、炒甘草:取甘草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放凉。

3、蜜甘草(炙甘草):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甘草片拌匀,闷润片刻,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显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kg,用炼蜜25kg。蜜甘草用于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蜜甘草在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

[ I ] 芍药甘草茶

原料:芍药10g,甘草5g

做法:将上述两药研末,将研好的末放置于保温瓶中。以适量沸水冲泡。再加盖焖15分钟即可。

用法:服用时去渣代茶频饮。胃肠有实热积滞者忌用。

功效:缓急止痛。方中芍药具有镇静、镇痛和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炙甘草能缓急止痛。本方主治腹部挛痛及脚腿挛急疼痛,如胃肠神经痛、胃炎消化性溃疡疼痛及腓肠肌痉挛等。

[ Ⅱ ]甘草绿豆煲米饭****

原料:生甘草30g,绿豆10g,大米100g。

做法:把生甘草切片,绿豆大米淘洗干净。把大米、生甘草、绿豆同放锅内,像正常煲饭一样,加水煲熟即成。

用法:每日2次。早、晚当主食食用。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暑除烦。

**[ Ⅲ ] 陈草蜜膏**

原料:陈皮、甘草各100g,蜂蜜适量

做法:
用清水将陈皮、甘草洗净,再用适量水将其泡发。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大约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3次。

然后合并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成稠膏时,加入大约1倍的蜂蜜,熬至滚开后停火,放在一边,等待其自然凉后装瓶备用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1汤匙。

功效:补中益气、行气健脾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