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高发,这些预防措施你知道吗?
百日咳高发,这些预防措施你知道吗?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近年来,百日咳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特别是在中国,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病例数高达59,458例,同比激增26倍。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感染风险最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最新疫情数据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报告的百日咳病例数高达59,458例,相比去年同期激增了26倍。具体到2024年4月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新报告的百日咳病例数为91,272例,其中死亡病例为7例。累计到2024年1-4月,上报的病例总数已达到150,730例,累计死亡病例为20例。按此趋势预计,全年的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可能会达到近37年来的最高值。
传播途径和高发人群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人群对于百日咳普遍易感,婴幼儿更加易感。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自然感染,均不能获得终生保护。
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且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我国监测数据显示,1岁以下婴儿百日咳发病率最高,5岁到9岁儿童发病水平出现上升。
预防措施
-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重要措施。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 科学佩戴口罩
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若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感染风险。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居室常通风,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暴露后预防
在共同居住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下,与百日咳病例(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3周)有接触史者,应进行21天自我健康监测。接触史包括:当病例说话、咳嗽、打喷嚏时,接触者可能直接吸入病例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而感染;共用物品也可能导致密切接触传播等情况。
监测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对没有完成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工作的密切接触者或在重点机构(如月子中心、中小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工作的密切接触者、家庭内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等人群,建议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在暴露后2周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
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百日咳的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多病例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提高公众及医疗机构对此病的认知和警觉性,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一步。同时,加强百日咳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尤其是孕妇和儿童这两个高风险群体,对预防百日咳的传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