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梅戏起源地的文化底蕴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21: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梅戏起源地的文化底蕴揭秘

黄梅戏,这一中国传统戏曲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其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但为何很多人一直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01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02

黄梅戏的发展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03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04

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连续5届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1年9月,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安庆市望江县高士镇被安徽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