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春、吴统文揭秘: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
宋连春、吴统文揭秘: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
2024年3月23日,中国气象局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未来11天到30天的气候预测信息,标志着我国气候预测服务迈入新阶段。这一突破背后,凝聚着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吴统文等科学家多年的心血与智慧。
从天气预报到气候预测:中国气象事业的跨越
天气预报主要关注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而气候预测则着眼于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趋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指出,气候预测主要包括延伸期(11-30天)、月、季节和年度气候趋势预测,涉及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偏离程度,以及重要天气过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
第三代气候模式:中国气象科技的里程碑
在气候预测领域,模式研发是核心竞争力。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吴统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气候模式于2020年11月通过评审,进入准业务化运行。这一模式的预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在气候预测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两条腿走路”:动力与统计方法的完美结合
宋连春介绍,实际气候预测业务中,是以气候模式为基础、动力与统计方法相结合“两条腿走路”,获取气候模式预测信息和机理诊断的关键要素预测信息,进行最优集成,然后给出气候预测结论。
70%准确率:不断攀升的预测精度
经过持续科技创新,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已达到70%左右。虽然受科技发展水平和认知局限的影响,气候预测仍有不确定性,但这一成就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广阔:助力各行各业未雨绸缪
气候预测信息对农业、水利、工业、交通、电力、旅游、体育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湖南省专业气象台曾成功预测澧水流域将在6月上旬进入雨季,为防汛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挑战与展望:向80%准确率目标迈进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气候预测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表示,气候预测准确率的上限大约在80%左右,目前70%的准确率已相当不易。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认知的深化,我们有望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科学家们正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为揭示气候变化规律、提升气候预测能力不懈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的气候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