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赵姬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赵姬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秦始皇,这位统一六国、开创封建帝制的千古一帝,却在其统治期间从未立皇后。这一历史之谜引发了无数后人的猜测与探讨。本文将从秦始皇的个人经历、法家思想影响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位历史伟人不立皇后的背后原因。
汉高祖刘邦曾感慨道:“老爷们就该活成始皇那个样子!”然而,这位被誉为“最男人的男人”的秦始皇,却在一生中从未立皇后。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制度的开创者,他为何自己却不立皇后?是工作太忙,还是另有隐情?
母亲留下的心理阴影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她曾是吕不韦的小妾,后来被吕不韦送给了秦国的王孙嬴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在秦庄襄王去世后,赵姬与吕不韦的关系依旧暧昧不清,《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益壮,而太后淫不止。”
更令人震惊的是,赵姬后来又与嫪毐发展出一段畸形的恋情,并生下两个孩子。嫪毐不仅是个泼皮无赖,还经常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秦王的“假父”,严重伤害了嬴政的尊严。
这些经历无疑在嬴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当他统一天下后,面对六国后宫佳丽时,内心深处的鄙视和厌恶感更加重了他对女性的不信任和排斥。
根据史料和考古研究,秦始皇共有23个儿子和10个公主。值得注意的是,胡亥出生于公元前230年,当时秦始皇29岁。从这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绝大多数子女都出生在一统天下之前。从他38岁登基到去世,虽然坐拥天下美人,但生育却明显减少。
法家思想的影响
秦始皇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韩非子的理论。他曾感慨:“若能见到韩非子,与他相伴出游,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这足以说明韩非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韩非子在《八奸》中明确指出,君王需要提防身边的人,尤其是同床的妃子和近侍。他认为,王后生了儿子并不代表她就能永远富贵,只有当她成为太后时才能真正放心。因此,生了儿子的王后最希望的是君王早死,因为君王不死,其他女人还会继续为他生儿子,王后将来也有可能被废。
秦始皇早年的亲身经历和各国的历史教训,让他对韩非子的这些观点深信不疑。他不愿身边有希望他早死的人,反而认为妃子们不是王后或皇后,自己死了对谁都没好处,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外戚的影响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通过联姻来达成政治目的。秦国也不例外,秦始皇的爷爷孝文王娶的嫡妻华阳夫人是楚系外戚,弟弟成蟜的母亲是韩系外戚,奶奶夏太后也是楚国人。朝堂之上,外戚势力盘根错节,且多为其他六国的权贵人物,随时可能兴风作浪。
特别是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既当过秦国丞相,又是最后的楚王。秦始皇早年的婚姻完全是政治联姻,娶的可能是楚国或齐国的公主。他早年生的孩子们背后都有娘家人的他国势力。
嬴政好不容易铲除吕不韦,搬倒楚系外戚,岂能再立皇后,让后人重蹈覆辙?尤其是一统天下后,表面上虽然征服了六国,但实际上秦帝国的统治极不稳定,六国复辟势力暗流涌动。一旦立某个儿子的母亲为后,极有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政治考量与理性思维
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先河,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了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法律体系。这些“源代码”的设定需要时间,后宫制度的建设自然也需谨慎对待。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北驱匈奴、南征百越等重大事务尚未完成之际,立后并非当务之急。
从感性角度讲,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或许在他心中,根本就没有立皇后的必要。然而,这位千古一帝终究没能逃脱生命的轮回,在未完成所有规划之前便匆匆离世,留下了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