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原因与对策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15: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原因与对策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河北邯郸初中生杀人案,到辽宁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案,一系列恶性案件的曝光,让人们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

01

现状: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2020-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逐年上升,从54954人增至78467人,增幅达42.8%。其中,14-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比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且犯罪类型呈现暴力化特征,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近七成。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数量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和2022年已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

02

背后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影响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

家庭因素:问题家庭是重要诱因

研究显示,超过80%的涉罪未成年人来自问题家庭。父母离异、外出务工、家庭暴力等,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例如,在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中,三名未成年嫌疑人均为留守儿童;在陕西6岁男童遭13岁邻居杀害案中,作案嫌疑人同样来自离异家庭。

学校教育:缺失与不当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一些学校过度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校园欺凌现象的频发,也反映出学校在学生行为管理和心理疏导方面的不足。

社会影响:不良文化的侵蚀

网络暴力游戏、色情内容的泛滥,以及社会上对暴力行为的不当 glorification(赞美),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03

应对措施:从惩罚到预防的转变

面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形势,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包括专门教育、矫治教育等在内的分级干预体系。《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降至12周岁,同时规定对12-14周岁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等重罪,需最高检核准才可追诉。

然而,专家指出,单纯依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挺认为,追究刑事责任和施以刑罚是处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最后的手段,需要针对每个案件和每个行为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审查决定。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则强调,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体系建设,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开展系统预防和治理。

04

争议与思考:如何平衡保护与惩戒?

对于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学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维持论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反而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更大伤害;降低论者则主张,面对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加强惩戒。

然而,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宫鸣所言,对涉罪未成年人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做到宽容不纵容。这需要我们在保护与惩戒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律制度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在保护与惩戒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他们远离犯罪的深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