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快速驱除体内湿气
中医教你快速驱除体内湿气
“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还是感觉累,腿总是沉沉的,脸上油光满面,还经常长痘,是不是体内湿气重啊?”在湿度爆表的季节,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湿气不仅让身体感到沉重,还影响了精神状态。那么,湿气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呢?
湿气的中医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指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它并不直接等同于喝水。中医认为湿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外湿和内湿。外湿通常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因素侵袭人体所致。内湿主要源于脾,《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引起湿浊在体内蓄积停滞,湿邪内生。内生之湿,多由于脾虚,所以有脾虚生湿之说。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它可以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身体健康。湿邪过重时,可能会表现为身体沉重、困倦、头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名医推荐的祛湿方法
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关冰副主任医师指出,祛湿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调整饮食、改善居住环境、适量运动等。在饮食上,应少吃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多吃利水渗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等。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李晨也强调,中医治疗阳气弱伴有寒湿,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制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遵循中医之道,悉心调理,必能重焕阳气之盛,摆脱寒湿之困。
实用的中医外治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曲崇正分享了几种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
环境除湿: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使用除湿剂,避免在潮湿环境中久留。广东回南天时,雾气弥漫,应关闭门窗。一般来说,湿度是存在日变化的,早晚的湿度比较大,中午的湿度比较小,所以早晨和晚上尤其要注意关闭门窗。
运动祛湿: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等,有助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中医外治:
- 泡脚祛湿: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泡脚,让水浸泡过双脚的三阴交的地方,把自己泡得微微的出汗即可,湿随汗出,达到祛湿效果。
- 艾灸祛湿:可以选足三里、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肺俞穴、膏肓穴等几个祛湿要穴。这几个穴位功效不同,足三里、中脘可健运脾胃中焦,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关元、气海可以固本增元,补益肾气,增强人体排除水湿的能力;肺俞、膏肓穴可补肺阳,强卫气,可以增强人体对外界湿气的抵抗能力。
- 拔火罐祛寒湿:火罐的适用范围广泛,常用于治疗痹证,如腰背肩臂痛、关节痛、肌肉劳损、瘀血等。《黄帝内经》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拔火罐于风痹能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于寒痹温经散寒,祛风利湿;于湿痹利湿通络,祛风散寒;于热痹清热通络,祛风利湿。连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也对拔罐的祛湿效果喜爱有加貌,是因为游泳运动员,长期的水中训练导致寒湿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诱发疼痛,正是火罐疗法的适应症。但注意,拔火罐要在温暖的环境下进行,妊娠期女性以及高热、昏迷、抽搐、水肿、腹水、肿瘤患者不宜拔罐。操作前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多、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等均不适合拔罐,并且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祛湿药膳方案
淮山芡实薏米汤: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先用水浸泡淮山,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健脾益气、祛湿抗疲劳,适合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
薏米赤小豆汤: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渐欲化热者饮用。
清热祛湿汤:土伏苓250克,赤小豆50克,粉葛2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土伏苓去皮切段,将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清热祛湿,适合湿郁化热者饮用。
和中化湿汤: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薏米30克,槐花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木棉花、鸡蛋花、槐花、瘦肉、薏米、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祛湿是一个长期过程
湿气的“复发性”强,特别是在不良生活习惯未改变的情况下。祛湿应作为一种长期的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习惯才能有效控制湿气。通过了解湿气的成因和影响,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才能真正让湿气远离身体,重拾健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