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安万现象:从"烂花脸"到"西北秦腔王"的逆袭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06: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安万现象:从"烂花脸"到"西北秦腔王"的逆袭之路

2024年12月的西安,一场前所未有的秦腔演出正在上演。在大明宫畔的万达广场,甘肃人安万带领他的百人剧团,用一曲曲激昂的秦腔,点燃了古城的冬日热情。台下,数万名观众齐声高唱,声浪如山呼海啸,宣泄出秦地百姓那股潜藏在血脉中的粗粝与豪情。

这场持续8天的演出,不仅让安万收获了“西北秦腔王”的美誉,更让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据统计,此次演出通过快手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1.4亿人次,秦腔相关内容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这一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01

从“烂花脸”到“西北秦腔王”

安万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坡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出生时左脸就长着半脸血管瘤,被村里人视为“怪物”。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这样的外貌让他从小就遭受了无数的歧视和冷眼。

“小时候,老师把我安排在角落,没人愿意和我同桌,我被同学叫做‘烂脸’、‘斜嘴’。”回忆起童年,安万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苦涩。他甚至因为害怕别人的目光,常常假装上学,实际上却跑到家附近的小河边躲着。

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村戏演出中。堂爷爷把年幼的安万拉上台,给他化了个简单的妆,让他试试唱。没想到,脸上的妆容遮盖住了他一直讨厌的“鬼脸”,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自信和满足。从那时起,安万开始了他的秦腔之路。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在农村,学秦腔这种传统戏曲曾被视为“下九流”。戏班去庙会唱戏,就在靠山的地方搭个舞台,山边挖个深不过两米的窑洞,也没门窗,晚上在窑洞地上铺点从草垛里弄的麦草,一帮演员就睡里面。剧团唱得好的角儿睡麦草铺得厚实的里面,像安万这种刚学秦腔的,就睡窑洞口,刮风下雨给人堵窑门。

这样的学徒生涯,有人觉得太苦,熬不过就走了。安万一熬就是六七年。那时候没手机没网络,甚至大多数时候连剧本都没有,全靠老艺人口传心授,安万一有机会便在心里默记动作和唱腔,一有时间就拼命练习。秦腔就像他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死也不会放手。

渐渐地,安万的嗓音开始显露出独特的魅力。二十岁出头时,在一次《三下阴》的演出中,他自告奋勇顶替临时缺场的演员。没想到开口第一声,就由于嗓音过于响亮把音响烧了,立即赢得满堂彩。之后他不借助麦克风,纯靠自身嗓音唱完了整场戏。至此一鸣惊人,凭借独特的“满口腔”唱腔承包了所有《三下阴》的包公戏。

02

创新与坚守:让秦腔焕发新生

2000年左右,随着港台电影的流行、国际大片的涌入以及卡拉OK的兴起,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秦腔也不例外,逐渐走向低谷。许多剧团纷纷解散,演员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安万也经历了剧团解散、戏箱被烧的低谷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秦腔的热爱。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安万接触到了网络直播。他开始在直播间讲戏,讲解秦腔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技巧。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新颖的方式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粉丝数量迅速增长。这也让安万看到了秦腔发展的新希望。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安万和他的剧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们增加了乐队规模,从传统的10人左右扩大到40人,并引入了笙、军鼓等其他院团没有的乐器。在舞美方面,他们购置了先进的音响和灯光设备,甚至使用了干冰机等现代舞台技术。同时,他们还创新性地加入了秦腔大合唱环节,让观众能够参与到演出中来,增强互动性。

然而,安万并没有忘记秦腔的传统。他坚持全本带妆演出,保留了秦腔最本质的艺术魅力。为了让更多失传的剧目重见天日,他四处搜集老戏本,目前已经收藏了400多个。他计划每年恢复演出10本老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03

“安万现象”: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2024年12月,安万带着他的158人剧团,来到了秦腔的圣地——西安。这是他37年秦腔生涯中最重要的时刻。然而,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安万,也未曾想到这次演出会如此轰动。

每天早上9点开戏,清晨5点就有人排队。演出时,数万名观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许多人甚至自带板凳前来占座。一位老戏迷因为看得太过投入,竟然尿了裤子。演出结束后,安万跪谢观众的场景,成为了这次演出最动人的画面。

安万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更在于他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在社交媒体时代,他充分利用快手等平台,让秦腔突破了地域限制,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他也深知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因此,他特别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通过网络平台吸引年轻观众。

然而,安万也清醒地认识到,秦腔的复兴之路仍然充满挑战。尽管他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但剧团中仍有00后演员对秦腔不感兴趣。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中,是安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04

结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安万现象”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只能在博物馆里尘封,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安万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依然能够吸引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安万的脸有些吓人,或许也不是唱秦腔最好的演员,但他的坚持让人动容。”这种坚持,不仅是对艺术的执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在安万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

秦腔,这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艺术形式,在安万和他的剧团的努力下,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而“安万现象”所蕴含的启示,也将为更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