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中国AI产业发展的算力引擎
“东数西算”:中国AI产业发展的算力引擎
2022年2月,国家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这一宏大工程不仅优化了我国算力资源布局,更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东数西算”:算力布局的“中国方案”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两年多来,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进展引人注目。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重点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致力于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目前,这里已建成机架3.1万个,算力规模达到5.1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从突破1万P到突破5万P,实现了算力100%消纳的佳绩。
为加快算力供需对接和协同调度,甘肃建成庆阳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地区直达链路,与广州、南京、苏州、郑州、贵阳等13个城市“结对子”,加强与各地企业合作。目前,当地累计引进数字经济企业357家,包括国内半数人工智能头部企业。
算力支撑:AI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东数西算”工程的稳步推进,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首先,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实现了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解决了东部地区算力供不应求的问题,也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例如,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西部节点,依托其在清洁能源供给方面的天然优势,建设绿色算力基地,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中高时延业务。
其次,智算中心的建设成为推动AI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根据《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将达到35%。智算中心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提供强大的算力服务,还支撑数据开放共享和智能生态建设,成为AI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聚集效应:打造AI产业新高地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不仅优化了算力布局,更带动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集聚发展。
以庆阳数据中心集群为例,这里已累计引进数字经济企业357家,包括国内半数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为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为AI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流通、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
展望未来,“东数西算”工程将继续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将初步成型,东西部算力协同调度机制逐步完善。这将为AI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随着智算中心的加速建设,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通过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和优质的创新环境,我国有望在AI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
“东数西算”工程的稳步推进,不仅优化了我国算力资源布局,更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工程的持续深化,我国必将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