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很多人都把学琴的顺序弄错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很多人都把学琴的顺序弄错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原指出,当前钢琴学习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孩子学琴初期兴趣减退、内驱力不足、乐感欠缺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学琴顺序的不当安排。盛原教授借鉴语言学习的自然过程,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学琴顺序建议。
有很多琴童家庭,都会遇到以下几个状况:
孩子学琴前明明很有兴趣,可刚学了几个月就想放弃了;
平日练琴都是靠强制手段,内驱力不足;
各种技巧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弹出来的乐曲缺少乐感;
钢琴教育的资深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盛原,针对当前钢琴学习中的常见现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问题可能源自于学琴的顺序安排,不少学习者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太科学的顺序。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前钢琴教育的挑战与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呼吁我们对传统的学琴顺序进行反思与改进。
在深入讨论正确的学琴顺序之前,盛原教授先为我们剖析了学习音乐与学习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强调,这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正如我们学习语言的自然过程,首先,我们通过听来感知语言,随后,我们开始模仿听到的声音,逐渐将这些声音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紧接着,我们培养了读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解析书面语言。最后,我们达到了写作的水平,能够运用所学来表达自我。盛原教授将这一过程与学琴相类比,为我们揭示了音乐学习的自然逻辑和层次。
但是我们学习音乐的一开始,就是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入手的。比如说,最开始先讲解手型,然后就开始学习五线谱,以及音名、唱名,还有节奏问题等等。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说,这其中出现了太多听不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琴初期难以理解的,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盛原教授认为,这样的学琴顺序是比较普遍的,但也是形成学琴中后期产生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此,盛原教授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先学会听,培养乐感
确实,盛原教授强调的学音乐与学语言的相似之处非常贴切。若我们期望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首要之务便是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这意味着我们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音乐,无论是古典乐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都可以成为孩子音乐启蒙的养分。通过持续的听觉刺激,孩子可以逐渐培养起对音乐的感知和兴趣,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是为了要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感受,提升孩子的乐感,盛原教授认为,这个培养乐感的过程跟培养语感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
盛原教授还说,音乐跟语言一样,听都是一辈子的事情;
表达感受,开始尝试弹奏
学习语言的第二个步骤是说,放在音乐中,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盛原教授特别强调了在建立音乐感受力之后,应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包括弹奏和唱歌。他明确指出,在这个阶段,我们应避免立即纠正孩子的手型、发音或读谱等技能问题。过早地引入这些要求可能会增加学习的门槛,让孩子感到压力,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盛原教授的建议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发挥,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逐步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入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跟说话一样,就算说错其实也是学习和成长的一个过程,慢慢地等到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因此,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可以留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就算想要学曲子,一开始也先不要看谱子,而是靠着模仿,让孩子接触音乐。
盛原教授认为,孩子的“听、说”能力跟“读、写”能力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一开始的时候读、写对于孩子来说的确会有些难度,因此不要让读写的速度,也就是音乐中的读谱,限制了孩子听和弹的能力;
先学演奏,再学乐理
盛原教授在谈及儿童学琴过程时特别指出,当孩子们在四五岁的年龄初次接触钢琴时,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他建议,乐理知识的学习可以稍晚一些,大约在五六岁时开始,即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弹奏基础后再引入乐理。这一观点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旨在避免过早让孩子接触过于复杂的知识,从而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稳步前进,逐步建立起坚实的音乐基础。
在一开始,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通过让孩子模仿的方法,也就是老师弹一句,孩子学一句,来培养孩子的乐感;
可以用简单的乐理书籍教孩子读谱,也可以在琴上弹一弹作为练习,慢慢地孩子的读谱能力就能跟孩子的演奏能力接轨,这时候孩子不仅拥有了演奏能力和读谱能力,乐感也能得到提升,孩子学习音乐的乐趣也不会减少。
正如盛原教授所说的那样,这个时候,孩子就不仅仅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文化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拥有乐感、懂得欣赏音乐的音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