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千年匠心点亮文化传承
泉州花灯:千年匠心点亮文化传承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泉州花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这一世界级非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传承:泉州花灯的历史渊源
泉州花灯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年间(873-888年),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在泉州桃源建唐王宫,仿照长安结灯礼仪,开启了泉州点灯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泉州花灯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闽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象征。
精湛工艺:泉州花灯的艺术特色
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令人称绝。主要分为三大类:
彩扎灯: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最常见的花灯类型。制作过程包括设计造型、制作骨架、装灯和裱糊等步骤。
刻纸灯:由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不用骨架,全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再镶上玻璃丝,形成闻名遐迩的刻纸料丝灯。
针刺无骨灯:采用钢针在纸上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再将针孔图案纸块粘拼成灯,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
泉州花灯的种类繁多,按造型可分为人物灯、动物灯、双喜灯等;按功能可分为座灯、挂灯、水灯、提灯;按工艺可分为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每种花灯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展现了泉州花灯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俗文化:泉州花灯的象征意义
在闽南文化中,“灯”与“丁”谐音,泉州花灯承载着人们对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每年元宵节期间,泉州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还有送花灯的习俗。正月里,已婚未育的女儿娘家父母会送花灯来表示“添丁”的祝福。一般要送一盏大公鸡灯和一红一白两盏莲花灯,还要送两根有头有尾、用红带子系住的长甘蔗,祝福新婚夫妇二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创新发展:泉州花灯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泉州花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焕发新的生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晓萍表示,如今的泉州花灯在制作工艺上大胆创新,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工艺,使花灯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同时,泉州花灯也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在荷兰、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成功举办灯会展出,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泉州花灯不仅是一种民间工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和谐包容、追求光明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泉州花灯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