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入围A+设计奖的校园美景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入围A+设计奖的校园美景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成功入围美国A+设计奖(Architizer A+Awards)“建筑+学习”(Architecture +Learning)奖项类别,目前正处于紧张投票中。
这座位于深圳大学城的校区,不仅展现了依山就势、立体校园的特点,还通过红砖元素传承了清华大学的经典文化。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座美丽校园背后的故事,感受其建筑与园林之美。
依山就势,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建筑选址于大学城体育中心西侧的待建用地,当年场馆建设留下的堆土,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俨然已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成为大学城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基于“本土设计”理念,崔愷院士提出保留这处“偶得”的自然环境,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原点。交通组织与建筑形体,都顺应了自然的地形——体量庞大的实验楼偏于场地东侧,尽量让出山体位置;教学楼布置在西侧,以获取良好的采光和视野,并可与体育馆产生互动;学生公寓则位于南侧;图书馆布置在北侧并悬浮于山体之上,使得山体景观顺延而下至内庭院。
景观设计方面,山体由北往南逐渐跌落,深入到校园中心成为核心景观,茂密的树林、伴随山坡缓缓流淌的小溪以及隐藏在灌木丛之间的蜿蜒小路,成为以高大建筑为主的校园空间中一处珍贵的“桃花源”,为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寻获一丝惬意。此外,山体提供了从多个标高进入建筑的路径,建筑和景观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立体校园,突破用地限制的创新设计
建筑的容积率达到5.0以上,除了要满足教学、阅览、办公、会议、住宿等国际化办学要求外,还要建设大量复杂的实验室,以满足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复合化教学空间的要求。传统水平发展的校园规划模式无法适用,因此“立体”和“开放”成为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
立体,即建筑功能垂直向上发展,突破局促用地对复杂功能的制约。设计团队对建筑功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将不同功能形成体块,并结合景观、采光、交通、绿化等要素,通过“搭积木”方式将体块相互交错搭接,形成与山体共同交织、拥有多层次绿化和交流平台的“立体校园”。
拆分建筑裙房体量,使其顺应山势形成一系列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聚落”,营造宜人的尺度,提供交流休息的环境。在“聚落” 的屋顶,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平台相应产生,作为多层次的室外交流空间;“聚落”向上延续,以红砖为“负体”,竖向切分宿舍塔楼。在实验楼主楼上面对山景和体育场方向,点缀红砖的“窗口”,为师生在高区提供室外交流、远眺的休息平台。
经典传承,文化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受美国近代折衷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清华大学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大多由红砖砌筑而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在国内的唯一异地办学机构,是清华大学在大湾区的空间延伸。为体现文化传承,设计以清华本部经典的“红区”为基调,通过有历史感的红砖材料与岭南特色植被景观的有机结合,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建筑庭院、裙房向上,至架空休闲空间、高空庭院等部位,墙和地面均采用了红砖元素,既是对经典建筑文化的追忆,又形成了标志性建筑特征。红砖校门汲取古典拱券的建筑设计语言进行现代化诠释,庄重而不繁琐。校园西侧采用较为厚重的红砖基座,托起彼此交错的教学楼和教师公寓。基座拾级而上,融合于山体景观。入口处设置弧形的台阶广场,和墙面上的学校名称搭配,形成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景空间。
室内部分充分利用红砖堆叠所产生的空隙,将光线导入建筑,投射出斑驳的光影。红砖大小一致,体块均等,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不规则的穿插、排列与融合创造灵动之美,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多元共享,打造学术交流新平台
国际化和学科交叉是学院最大的办学特色。空间布局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建筑有机体中,为师生交流互动、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
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山地景观,结合地形布置学术报告厅、具有对外交流的重点实验室、餐厅,旨在创造轻松愉悦的建筑空间及自由浪漫的景观环境,搭建会议交流、思想碰撞的新舞台。秉承国际化校区自由、多元、开放的特点,方案通过在裙房设置多种交流休息、绿化、餐饮空间,以水平交通桥、廊、台阶进行连接,使不同的空间盒子“聚集”与“叠落”,形成变化丰富的新“红区”聚落。
绿色低碳,打造生态校园
深圳市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具有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设计通过围山引水、架筑多层平台、穿插开放空间的方式,将建筑、空间、绿化相融合,平衡了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裙房部分采用休闲绿化空间、室外通廊、弧形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的成功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展现了中国高校校园建设的创新理念。这座集教学、科研、生活于一体的“立体校园”,必将成为深圳大学城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学术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