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收藏 | 家有学生的看过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四要”快收好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8: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收藏 | 家有学生的看过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四要”快收好

**【导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从作息、饮食、运动和心理四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健康生活指南,并特别关注了学生群体的健康需求。】

一、作息有序

  1. 睡子午觉。亥时(晚上21-23时)入睡,一觉睡到卯时(早上5-7时),活力满满地迎接新的一天;中午小憩20-30分钟。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2. 睡前不饱食。“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吃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刺激大脑兴奋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习惯影响消化功能。

  3. 睡前不剧烈运动。身体血液循环加快,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导致阳不入阴,失眠难寐。

  4. 睡前不情绪激动。睡前激动、暴躁,或批评孩子,或思虑过多,都容易影响睡眠质量。

二、饮食有度

  1.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

  2. 早、午、晚三餐按时吃,不过饥、不过饱,不挑食、不偏食。

  3. 五味调和,吃季节当令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冷饮,主动减少盐、糖、油摄入,适当摄取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水果。

  4. 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不吃野生动物,不吃不洁食品。预防食物中毒。防止病从口入。

  5. 每天饮用足量的水,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含糖饮料。注意饮水卫生。

  6. 勤洗手。科学刷牙,饭后漱口。

  7. 提倡分餐制,不能分餐时使用公勺公筷。

  8. 不吸烟,吸烟者尽早戒烟,不让家人吸二手烟。少喝酒,不酗酒。拒绝毒品。

三、合理运动

  1. 根据人体运行规律,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适度锻炼。“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不运动或者不科学的运动都会伤害身体健康。

  2. 《黄帝内经》提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即运动要顺应节律。一天之中,阳气在天亮时开始起复,以中午最盛,到傍晚已衰减,为了达到阴阳平衡,应适时调整锻炼的策略,不要逆天气而行。如冬季不宜晨练,午间不宜剧烈运动等。在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或空气污染较重时,也不要勉强运动。

  3. 根据世卫组织指南定义,“锻炼”其实是“身体活动”的一小部分。而慢走、爬楼梯、做家务、做饭等等,这些都算“身体活动”!八段锦、五禽戏、站桩等中华传统健身功法是非常好的选择。

  4.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肥胖和消瘦。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

对于学生来说,要注意:

  1. 认识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了解户外活动的益处和课间活动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

  2.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减少久坐和视屏(观看电视,使用电脑、手机等)时间。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肥胖和消瘦。

  3. 课间休息,要离开座位适量活动。每天校内、校外各进行1个小时体育活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4. 注意游戏和运动中的安全。预防外伤、溺水、触电、雷击、烫烧伤、中毒、气管异物。发生意外伤害要及时求医。学会一般外伤的简易处理。

四、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保持身心共同健康。

  2. 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

  3. 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学有益的心理调适方法。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

  5. 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

  6. 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沟通交流,尊重家庭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

  7. 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不采用过激的言语或伤害行为,不冷漠回避,而是要积极沟通加以解决。

  8. 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要注意:

  1.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2. 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3. 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

  4.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学会积极暗示,适当宣泄,可向父母、老师、朋友等寻求帮助,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