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3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世官制到最终完善的科举制,每一次变革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这一历史变迁,并探讨其对现代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变革

1.早年的世官制与军功入官僚

早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人才的选举,然而这种人才选举与后来人们所理解的“官僚选举”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夏商周时期,正式的官僚体系还未曾形成,当时的社会只有阶级的高低,没有官位的大小,而最初的人才选举方式,就是后来官僚的雏形。

先秦时期的所进行的人才选举其实就是,为中央政治集团提供储备性人才,由于是对统治集团的选任,所以这种制度有一个严格的限制,那就是宗法制,由于宗法制的约束,夏商周时期的官僚选拔分为上下两种。

上层贵族官僚使用的是“世卿世禄”制,通过宗法制规定下的血缘关系纽带将朝中高位直接继承给下一代,承受父荫的第二代可以直接获得父辈的官位,对于社会底层,中央并不重视,采用一种建立在公信力之上的自由选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的频繁发生,这种官位继承的制度被打破,为了调动贵族们的积极性,很多国家采用了军功制选官,即通过将士们在战场之上斩杀敌军的多少来授予官职和田宅。

这种做法算得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僚的现状,为更多人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也为后来官僚制度的完善打下了基础。

2.从察举制到门阀官僚

到了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建设,朝廷决定将地方上的人才吸收到中央,“察举制”应运而生。所谓察举,就是自下而上,根据文人才华素养进行层层推荐,这项制度促进了汉朝文人的交流互动和人才聚集。

因为中央对人才的需求,不少文人学子都聚集在各大诸侯门下成为了幕宾,各自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还会产生不少争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显现自己的才华,以获得入朝为官的机会。

不过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在察举方面没有绝对透明的流程与选举方式,不少有钱有势的家族都会选择通过贿赂诸侯的方式获得相官的推荐,并且这种现象在后来越发泛滥。

这曾一度导致朝中任职的多是平庸无能之辈,真正的人才报国无门。到了东汉末年,乃至后续的南北朝时期,都不再使用察举制。

在东晋门阀制度的作用下,选官制度也随之变化,关于门阀制度,可以直接理解为氏族大家对朝廷的控制,当然也包括选官方面,基本都是由门阀家族中优秀的人才直接担任。

这种选官制度虽然和最初的世官制类似,不过门阀官僚时期很好的利用到了社会舆情的作用,这就是当时的“清议制度”,主要指的是两晋时期文人对选官制度的参与,门阀任职已成定局,但对于上任的官员,文人会根据其能力做出评判,这就是清议。

对于有些没有能力或贪污受贿的大家族官员,文人们会不留情面地给予严厉的批评,利用庞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强迫朝廷换人。这也是“公平”二字在古代官僚制度中最早的体现。

3.“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典范

要说中国古代最为完备和公平的选官制度,那一定是科举制度,门阀选官制度伴随着隋朝的建立而灭亡,隋炀帝统治时期,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诞生,那就是“科举制”,即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新纪元。

因为以分科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设立,而是一视同仁地面向社会中所有的人才,不受身份和阶级的限制,主要考察内容是“四书五经”等一些先秦诸子的经典文学,并且很快将其由中央发展到地方。

为了更好地笼络寒门子弟中的人才,科举制采用了乡试,省试,等多次基层选拔的方式,让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官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后续朝代的选官制度提供了雏形。

唐朝时期,在科举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除了增加殿试之外,还开创了武举这一单独的系列,武状元的设置代表着古代的选官制度走向全面化。

后来武举变成了科举选官之中单独的一个系列,从力量到骑射,再到后来的战略素养认识,都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演进。

明朝时期,朝廷从科举制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旨在促进国家人才的均衡分布,采用南北分卷的方式来控制南北地区官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才不平衡的现状,更加有利于朝政的稳固,也让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最后。

二、多方面启示

1.试错之中完善

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整体变化来看,带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试错中的完善”,选官制度在历朝历代之所以在不断变化,是因为其本身的不适用性,这一点从战国末期的军功制就可以看出来。

以秦国为例,当时的官位和田宅授予是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杀敌数目来定的,至于如何确定杀敌数目,那就是看战争之后获得敌方首级的多少,这便导致当时选官制度的弊端出现。

军功制虽然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但也造成了战场之上的无差别屠杀,战士们为了达到所谓的击杀目标,不择手段的获取首级,无论是地方军队,还是无辜的百姓,都遭到了无差别屠杀,一度造成当地经济难以恢复的现状,所以这种选官制度很快被废除。

再有,明朝的南北分卷,也来自于一次试错,那就是“南北榜事件”。在某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出来后,因为南北高中人数差距过大,从而导致考生开始质疑主考官的出生地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不得不去完善原本的旧制度。

所以说制度的完善,试错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看到制度的弊端,才能够及时改正,让它更加完善。

2.选官制度的变革不是一概的除旧布新

选官制度的变革之路,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就是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完善,有时候选官制度的完善,并不一定是对前人的全盘否定,这一点从科举制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

在此之前,无论是门阀官僚还是察举制,都存在着致命的弊端,所以在下一个制度产生的时候,自身就被全盘代替了。

但科举制不同,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绝对是此前最公平的官僚选举制度,所以从隋朝产生开始,后续的朝代只是对其进行完善,并未全盘否定。

因为前人所创设的选官制度,一定是适合当下时代的,若是全盘否定,并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建立一个新的选官秩序,所以隋朝之后的唐,宋,乃至明朝都是根据自身时代的需要,对科举制度不断补充,让其变得更加完善。

3.制度尽可能谋求与实际情况的结合

这是选官制度变革给我们又一个重要的其实,就是制度变革要结合实际侵害概况,比如察举制的产生,是汉朝初期文人的大范围聚集,导致诸侯家门庭若市,所以才会有择其优者推送于朝廷的察举选官。

东晋时期的门阀清议制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文人闲暇之余就喜欢谈论朝政,久而久之演变为对官员的舆情考核。

而唐朝之所以增加武举,是因为武则天时期唐朝对外作战的失利造成了武将的大量缺失,所以才通过武举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将领。总而言之,不仅仅是选官,任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总结

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革呈现出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也是一步步向公平迈进。在促进人才选拔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其实,比如制度试错的必经之路,基于经验的改革完善之法,以及制度服务于现实的绝对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