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大研究揭示:近四分之一中国成年人存在颈动脉硬化风险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9: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大研究揭示:近四分之一中国成年人存在颈动脉硬化风险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中国成年人颈动脉硬化现状。这项基于1070万人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患病率高达26.2%,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更是达到了21.0%。这一数据表明,颈动脉硬化这一血管疾病在我国已呈现出惊人的普遍性。

01

研究揭示:颈动脉硬化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分析了2017年至2022年间美年医疗集团的体检数据,入组者中位年龄为47.7岁。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50岁是关键节点

研究显示,总体上从50岁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就开始显著增加。具体来看,年龄≥80岁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患病率高达92.7%。

地域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更高

研究首次聚焦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发现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北方地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较高有关,同时也受到生活方式、遗传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基础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研究样本中,近一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超结果异常。其中,高血压会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分别增高60%、62%和48%。

此外,代谢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增加、肥胖/超重、血脂异常、心率快、尿酸高、血小板计数增加和炎症水平高等,都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02

专家建议:这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黄斌指出,针对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45岁后每年自费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但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尽早重视起来,开始颈动脉筛查:

  • 合并两项或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 超重或肥胖
  • 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
03

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么办?

一旦检出颈动脉斑块,就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对于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无症状低危人群,进行彩超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

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

  • 他汀类药物:用于控制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 降压药: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正常范围
  •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过量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手术治疗

当动脉斑块狭窄达到严重程度(≥70%),或狭窄超过50%但伴有脑缺血症状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颈内动脉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04

早期发现是关键

专家强调,颈动脉硬化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颈动脉硬化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和及早治疗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