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认识二十四节气日期、由来、意义!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认识二十四节气日期、由来、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体系,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智慧。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春季
立春(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开始的意思。在汉朝是重要传统节日,也就是古人所称的“春节”,从此日一直到“立夏”这期间都是春季。由于古人以农为本,春季的到来十分重要,因此古代官方认为农历正月初一就是该年生肖的开始,但不少算命师会以“立春”日为该年生肖的开始。
雨水(2月18日或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表示降雨量开始增多、春雨绵绵。“雨水”时气温会逐渐回升、冰雪会融化为水,空气中的水蒸气增加而导致容易下雨。谚语说“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用力耕田”,意味着“雨水”的来临,即是预兆年成丰收的好兆头。
惊蛰(3月5日或6日):农业部分享“惊蛰”象征春雷初响,万物萌发之景象,“惊蛰”后不论害虫或益虫会全部复苏,古人为了防害虫便有两项含有卫生意义的习俗,一是听到第一声音春雷响时,要赶紧将衣服抖一抖,相信这样可以经年不受虱子跳蚤侵袭。另一是要取石灰洒在门限外,如此可以使虫蚁整年不敢上门。因此也延伸出“打小人”的习俗。
春分(3月20日或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农业部分享“春分”时,白昼的时间会渐渐增长,农家子弟必须早起下田操作。“春分”气候变化较大,气温也较不稳定,因此人或作物极易于此时生病或感染病虫害。“春分”时注意增减衣物预防生病,也会进行病虫害防治,作物则生育良好。
清明(4月4日或5日):春暖花开、景色清明,但气候仍不稳定,作物生长易受影响,冷热无常的气温变化也较大,此时的寒流会让人疏于防范。“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既是民俗节日又是气象节气的“节”。“清明”除了扫墓、踏青以外,古人还有摘取柳枝插在头上的习俗以及画蛋、雕蛋、斗鸡、拔河、打秋千等民俗活动。
谷雨(4月19日或20日):“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唯一将物候、时令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一个节气。“谷雨”天气温和,雨水也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帮助很大。“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已结束,极利于农作物中谷类作物的生长。
二十四节气:夏季
立夏(5月5日或6日):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立夏”又称为“春尽日”。日照增加逐渐升温,天气渐渐变得越来越炎热,因冷暖空气对峙、近地面暖湿气流上升产生的对流天气等因素,导致阵雨和雷雨会明显增多,所以“立夏”告诉我们春天已结束,夏季来临之意,表示着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小满”节气期间东南亚降雨频繁、暴雨增多,谚语“小满雨水相赶”,小满中的“满”指的是雨水之盈,意味着正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候不仅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同时连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注意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芒种(6月5日或6日):气候复杂多变的“芒种”开始后便代表正式进入盛夏,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偏大,而且较为闷热。芒种的到来说意味着一些地区将迎来丰沛的雨量,俗语“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指芒种的雨水是丰收的预兆。
夏至(6月21日或22日):梅雨结束,而台风的旺季也紧跟着来临的“夏至”,在古时又称为“夏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还会为此而放假。“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表示,过了“夏至”后白昼会逐渐变短,黑夜会逐渐变长。
小暑(7月6日或7日):“小暑”不算非常非常炎热,但是却是开始发挥高温威力的时节,加上潮湿闷热容易滋生霉菌。相传古代在“小暑”这段时间,皇帝都会在农历六月六日曝晒龙袍,民间也跟随皇帝的行为,将衣服、棉被、书籍、图画等拿出来晒,不仅能利于健康,也能抵挡掉晦气。
大暑(7月22日或23日):在“小暑”之后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也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为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和最炎热的一天,各地大多为高温炎热的天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之一,许多地方更有着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的习俗,都是为了应对炎热酷暑。
二十四节气:秋季
立秋(8月7日或8日):紧接在“大暑”后,不代表酷热天气已经结束了,而是意味夏天逐渐过去,表示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农民们忙于收割夏季作物,同时开始秋季的农事准备。立秋后每下一次雨,气温就会凉爽一些,也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处暑(8月22日或23日):“处暑”的“处”在以往有着停止的意思,表示暑气在这时会渐退,天气逐渐凉爽,夜晚温度也会开始下降。“处暑”后天气虽仍炎热,但冷空气已开始能够影响东南亚地区,植物开始变色,树叶会逐渐转黄。农业部资讯提供,“处暑”会有俗称为“作七月半”的中元的民俗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
白露(9月7日或8日):“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的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此时秋意渐寒,晨露增多,气温进一步下降,秋季已经深入到来。这时秋季农作物逐渐成熟,准备迎接丰收。俗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秋分(9月22日或23日):这时候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故秋分也称降分。表示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秋天的凉意更为明显。“秋分”是风和日丽、美好宜人的时节,风和日丽。中秋为“秋分”节气时的节日,除了是在农产收成的时期外,更重要的应有取于月圆的幸福象征。
寒露(10月8日或9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气温相较于“白露”会更加寒冷,冷空气逐渐加强,露水也会凝结成霜,同时植物也会进一步凋零,大地逐渐变得干燥。“寒露”意味着深秋的到来,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
霜降(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霜降”后,天气渐冷,降霜也更为明显,地面可能出现霜冻。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秋季农事进入尾声,人们逐渐准备迎接冬季。
二十四节气:冬季
立冬(11月7日或8日):秋去冬来,冬季开始以“立冬”为准,农业部资讯显示“立冬”意指一年辛劳,历经寒暑,体力衰弱,必须透过进补恢复元气,因此才有“立冬日要进补”的补冬一说。
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小雪”时节气温会开始下降,且受到东北季风影响,常有强劲的风势,意味着气候寒冷开始降下小雪。“小雪小到”:对温度极为敏感的乌鱼会在这个时候盛产。
大雪(12月7日或8日):为冬季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天非常适合早睡晚起,古人认为待日出后再起床,能躲避严寒以涵养人体阴气。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古时候没有冰箱要保存食物不易,并会在这一天挂上腌肉、香肠、咸鱼等腌制品。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又能称冬节、贺冬、冬至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以及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中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在古代,“冬至”不只是官民同庆的日子,更成为重要的国定假日俗话:“冬至大如年”,无论从前或现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搓汤圆,其乐融融地品尝热呼呼的各种汤圆。
小寒(1月6日或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气温最低的节气“小寒”来临,也表示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农业部资讯分享“小寒”属于农历十二月的节气,十二月古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民间流传有吃腊八粥的习俗,用糯米、桂圆、荔枝干、莲子、红枣、花生仁、瓜条、杏仁、松子、白果、栗子等熬成甜粥,敬佛祭祖,并互相馈赠。
大寒(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准备明旦迎接新岁,是冬去春始来的景象。“大寒”也意谓酷寒极冷,和“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温度低风也大,地表积雪不化而呈现出冰天雪地、地冻天寒的严寒景象。“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若不冷则寒天向后移,翌年春分时节天气仍会十分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