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避风港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27: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避风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了犹太难民的重要避难所。从1933年到1941年,超过3万名犹太难民通过上海进入中国避难,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无私援助,也展现了人性在黑暗年代的光辉。

01

上海: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1938年11月9日,针对犹太人的“水晶之夜”事件发生,无数犹太人的产业被纳粹势力侵占,犹太会堂被毁,人们被投入集中营。紧接着次年,也就是1939年战争爆发后,纳粹马不停蹄地征服了波兰等国,纳粹激进的反犹主义蔓延至整个欧洲。纳粹当局甚至剥夺了犹太民族的德国国籍,他们希望以此迫使犹太人离开德国、离开欧洲。一时间,全欧洲的犹太裔人人自危。

无数犹太家庭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在德国以及奥地利惶惶不可终日,四处奔走各国使馆申请签证。这种惶恐促使欧洲的犹太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因为当时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因而被称为“生命签证”。然而当时50万在德犹太人以及20余万奥地利犹太人远远超过了各国的签证配额。让人绝望的是,在1938年7月6日在法国召开的国籍难民会议上,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1国均拒绝增加配额来接受更多犹太难民。

在这种绝望的时刻,上海成为了犹太人的希望之光。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租界在日本占领下没有建立护照制度,这意味着犹太人无需签证即可抵达上海。这一消息如同救命稻草,迅速在维也纳流传开来。

1939年2月22日,《申报》描述了犹太难民们抵达上海时的场景,“意(大利)轮今晨到沪,载来犹太难民一批,男妇幼童八百四十一人,救济会已准备宿舍收容,居住在华山路,汇山路,河滨大厦。”自此,一批一批的犹太人就规律性地如此来到上海。

02

“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的生命签证

在所有帮助犹太人的行动中,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的义举尤为突出。从1938年到1940年,何凤山不顾上司反对,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生命签证”。虽然很多人最终并未抵达上海,但这些签证帮助他们获得了暂时的安全,甚至促使纳粹释放了一些被关押的犹太人。

据记载,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上海的犹太人超过两万近三万人,部分人在富有的犹太商人巴格达以及美国犹太慈善组织美犹联合会(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的协助下辗转前往其他国家,当时留在上海且已知姓名的约有一万八千人。

03

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早期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们散居在当时上海的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而比较贫穷的家庭则住在虹口区。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活动,他们集资在虹口区建立起了一座摩西会堂,(今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成为了他们的宗教活动中心,后来也成为了数以万计的难民们的精神寄托。

虽然生活艰难,犹太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白马咖啡馆、犹太学校、医院等设施相继建立,一个完整的犹太社区在上海逐渐形成。即使在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犹太人和上海市民仍能相互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04

中犹友谊的见证

上海市民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有亲历者回忆说:“他们(中国人)不知道反犹主义是什么,就这样平静地接受了我们……我还和中国孩子一起玩。”

据统计,在1939年到1945年之间,约有400多名犹太儿童在上海降生。他们是艰难生活中宝贵的新生命,被称为“上海宝贝”。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与包容,也成为中犹友谊的重要见证。

05

永恒的纪念

今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静静地诉说着这段历史。馆内陈列着当年犹太难民的生活用品、照片和文件,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提醒着世人珍惜和平,铭记人性的光辉。

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一段不应被遗忘的篇章。它展现了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如何穿越偏见与仇恨,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