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VR技术带你穿越千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VR技术带你穿越千年
当虚拟现实技术遇上千年文物,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位名叫“艾雯雯”的数智人正在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
数智人艾雯雯:国博的虚拟导游
2023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一位特别的“新员工”——数智人艾雯雯。她不仅拥有生动的表情与丰富的肢体动作,还能与馆藏文物产生神奇的“感应”,带领观众进行沉浸式观展。
艾雯雯的诞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数字孪生、骨骼绑定、动作捕捉等技术,静态的数字模型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她不仅能为观众提供导览服务,还具备超强的自学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库,提升互动技能。
“数说犀尊”:一物一展的数字化创新
在国博的“数说犀尊”智慧展厅,一件西汉时期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成为了绝对主角。这个展厅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环境监测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一物一展”的创新模式。
在这里,观众可以通过自助导览互动设备深入了解展品的细节。设备集成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智能导览服务体系,观众不仅能获取展品的详细信息,还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与展览内容进行沉浸式互动。例如,通过对展品的AR增强展示,观众可以看到该展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在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性。
VR展厅:足不出户的文物之旅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国博的VR展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只需佩戴VR眼镜或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便能身临其境般地参观博物馆,与珍贵的文物进行“零距离”接触。
VR展厅涵盖了从古代青铜器、陶瓷、玉器到近现代书画、摄影、工艺品等多个门类的展品。这些展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上乘,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虚拟展厅中,观众可以自由地浏览、欣赏和学习,深入了解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国博的数字化展厅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观众可以通过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等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展品的细节和特点。同时,虚拟展厅还提供了多种导览模式,如自动导览、语音导览和图文导览等,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此外,观众还可以在虚拟展厅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增强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互动体验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从被动的参观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
教育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博的数字化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平台,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通过虚拟展厅,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和科技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同时,虚拟展厅还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在以重要馆藏《辋川图》为基础塑造的元宇宙3D互动空间中,观众可以化身《辋川图》中的人物,自由行走在王维笔下的辋川二十景中。每到图中一景,都会触发相应的图景介绍以及王维所写的诗词,一景一诗,相互映衬。伴随着画中美景和王维的诗词,观众可以在笔墨山水间,尝试体会王维当时的心境。
未来展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博的数字化创新还将继续深入。未来,虚拟展厅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智能化和社交化的特点,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同时,虚拟展厅还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正如国博馆长所说:“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VR技术,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千年文物重新焕发生机,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